大同历三十二年(1654年)6月12日。
京城南郊,声韵商社新建的电车生产车间内。
商社第一条电动车生产线正在进行最后的紧张调试。超过百名工匠在徐绍的指挥下,如同精密的齿轮般协同运作,反复调整着传送带的速度、工位的布局以及各个组装环节的衔接,力求使整个生产流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高效。
自月前在北归的火车上与父亲徐晨一番深谈后,徐绍更加坚定了不走传统仕途,而是要在实业领域开创天地的决心,他立志要将声韵商社做大做强,再创辉煌,成为产业界的一个标杆。
继留声机大获成功之后,他将目光投向市场前景更广阔的电动车。
在普通民众眼中,能驾驭“雷霆之力”自行奔驰的电动车,几近仙家法宝,于是在民间被冠以“轩辕车”、“风火轮”等种种玄奇名号,总之怎么夸张怎么来。
京城寥寥几辆电车在街道上行驶,都能吸引大批的目光,驾驶电动车的人,就好像神话当中的仙人一般,整个人的画风都和其他人不同。
然而,对于徐绍这位墨子学院电力学专业的高材生而言,剥开神秘的外衣,电动车的技术核心并不比一台蒸汽机车更复杂。
车架、轮胎、电机、电流调节器以及关键的铅酸蓄电池——其中真正称得上有技术门槛的,无非是电机效率和电池容量,而这些难题在墨子学院的前期研究中已有了相当的积累。当前的电动车产业,正处于“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的窗口期。
但让徐绍倍感“窝火”的是,当他雄心勃勃地向父亲提出购买电动车专利,生产电动车的想法时。
父亲非但没有给予“内部价”支持,反而公事公办地开出了条件:一次性支付二十万元的专利授权费,并且未来电动车销售利润的百分之五,需作为持续专利费上缴。
“爹!您这简直是坑儿子!”徐绍当时几乎跳起来道:“全套技术几十项专利,卖20万元也就算了,孩儿也知道知识是无价的,电动车值这个价。
但已经付了专利费,还要抽走百分之五的利润?这算什么道理,一件货物收两次费用,您这可是奸商行为,是不合理的竞争。”
徐晨却稳坐钓鱼台道:“小子,这已经是亲情价了!本来这块市场是父亲全占的,现在让出一块给你收点专利费,怎么了,按照国际惯例,涉及核心技术与外观设计打包授权的,收取三到五成利润都属常态。
看在你是我儿子,又是第一批吃螃蟹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