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的,他也不知道,干脆这两条路都走一走。
所以徐晨让高俊,土根,高烈担任孟津,巩县,堰师县令,其他抗旱会精英为农产场长在这片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化实验。
高俊马上道:“都督,不是俺嫌弃中原穷,但现在这里一穷二白,连耕牛都没有几头,今年的粮食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您想要俺带他们富裕,社里的支持可不能少,”
徐晨道:“放心,社里给你们安排这个任务,自然不会什么都不给你们,你们每个农场有1万两银子的无息贷款,至于后面农场发展情况就看你们自己的本事了。”
高俊道:“光给银子也不行啊,农场需要耕牛,需要抽水机,各种农具,要增产就得猛浇水,抽水机是万万少不了,”
徐晨道:“再给你们每个县300台抽水机的名额,剩下的你们就自己想办法。”
高俊道:“光靠一个场长可带不动上万人发展,俺太了解这些农户了,一个个都是榆木脑袋,都要盯着做事情,俺要求调一些管事过来。”
徐晨道:“你们自己准备名单交上来。”
高俊继续道:“这里白茫茫的一片,俺要重新建居住的房屋,重开养殖场这些都需要投入。”
徐晨道:“三年内你们只需要交田赋,余下的利润由你们来支配,来进行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
“高俊,你还有完没完!”土根看向徐晨坚定道:“都督您放心,俺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带着大伙把农场办起来,俺可以下军令状,三年内让孟津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高俊撇撇嘴道:“马屁精!”
土根怒视着高俊!
徐晨却说道:“种地既要讲自然规律,也要看老天爷的脾气,你在这里下军令状了,但如果老天爷不给面子,继续在中原闹旱灾怎么办,大家只要尽心尽力就可,我抗旱会员最讲实事求是,不要弄什么军令状。”
徐晨当然明白有热情是好的,但热情不能代表规律,尤其是天下还处于小冰河时期这种恶劣的环境,连他都不敢保证明年这里的百姓能不能吃饱饭。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7月 28日,河南行省,孟津。
经过十日的长途跋涉,张溥等人终于抵达了孟津县。这一路他们从扬州出发,横跨上千里路,沿途所见之景,让他们内心满是震撼,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去年还饱受旱灾和兵灾折磨的中原大地,此刻竟看不到一个流民乞丐的身影,也没有遇到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