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4月 2日。
绥德州的秦直道上,尘土飞扬。陈子龙夹杂在一支队伍之中,心中满是探寻真相的渴望。
他想要知道徐晨创立的大同社究竟能不能改变这混乱的天下,这一路他格外活跃。
队伍里的成员构成复杂,陈子龙很快发现,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流民出身。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流民的命运往往悲惨异常,像他们这样的人,大多只能在饥寒交迫中化为路边的一具枯骨。
然而他惊讶的发现在米脂却不是这样,三年前徐晨建立的大同社却改变了这一切。
大同社积极赈济这些流民,建立起大同工业区和纺织厂,依靠纺织厂的利润,持续救助流民,终于让他们重新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陈子龙与几十人深入交流,一点点拼凑出徐晨这三年的所作所为。他不得不承认,徐晨所取得的成就,是自己远远无法企及的。曾经,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刘明在困境中哀嚎,却苦无解决之法,而徐晨却实实在在地让米脂县旧貌换新颜。
在这支队伍中,还有一群引人注目的人,他们是负责推广新作物的技术人员,足有四五百人。据他们所言,此番是要前往延安府,推广土豆、玉米、红薯这三种高产作物。
陈子龙在路上结识了一个叫高俊技术员,两人相谈甚欢,话题很快聚焦到农业方面。
陈子龙跟随徐启光学识渊博,理论知识丰富;而高俊则是个地地道道的实干派,在农事方面经验丰富,并且对农事学习有着极高的热情。徐晨撰写的农经,他早已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并且付出实践,凭借徐晨带来的后事高超的农业技术,高俊的田地粮食的产能不断增加,凭借这份钻研精神和专业能力,高俊在整个米脂县堪称首屈一指的农业技术人才。
高俊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以及大同社对高产作物的大力推广,让陈子龙内心深受震撼。他的老师身为朝廷高官,却在推动新作物种植一事上举步维艰,只在天津会有少量的推广,但当地的百姓依旧难以接受这三种作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徐晨和他的大同社如今已准备在整个延安府大规模推广这些新作物,这巨大的差距让他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接下来的行程,如同一场不断刷新认知的奇妙之旅。米脂大同社经营三年,将当地打造成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这已然让陈子龙敬佩不已。
而当队伍行至绥德县、清涧县时,他更是大为惊叹。要知道,大同社攻占这些地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