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匠、管理者也都是这个口粮标准,大同社对粮食的消耗速度几乎是一日就能清空一座粮仓。
李文兵也忧心忡忡地说:“先生,今年整个延安府到现在滴雨未下,干旱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了。我等应该未雨绸缪了,要不然粮食耗尽,大同社大好的局面必然崩溃。我提议从今日开始,粮食支出开始减半,同时大范围在四周购买粮食,以此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灾害。”
徐晨思索良久后说道:“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我们要建立一个从上到下完备的体制。而且我们这些社员要起带头作用,如果要给大家减少定额的粮食,那必须先从自己做起。”
徐晨接着详细阐述:“第一,人口户籍要完善,精确到人。要清楚每个人是男是女、年龄多大,甚至要了解他们的职业。根据不同职业和人群,发放相应的粮本,规定每个人每个月的口粮。
我大致说一个标准,安重体力活,高技术人员,职业重要性来定。护卫队成员作为保护我们的士兵,他们的口粮不能减,一人的定额是两升;工业区的工匠,他们是我们财政的重要来源,定额的口粮减少到一升五;开荒的流民,口粮减少到一升二;我们大同社的社员和其他从事轻体力活的人,口粮减少到 1升,而我们自己也要以身作则,粮食定额同样定在 1升。”
“第二,要建立完备的粮食征收制度。在整个延安府,禁止粮商私自收购粮食,只能由我们的人来收购,而后把这些粮食全部详细统计出来。”
“第三,粮食只能进不能出,同时全面鼓励外来的商队运粮食过来。比如他们运粮食过来不仅不收税,甚至还能减免部分货物的税负。而且我们的驿站要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服务。”
“我目前想到的就是这几点,你们二人召集一些社员商议,继续完善。粮食对我们的事业至关重要,我们必须精确控制到每升。”
刘永听后,不禁挠挠头。徐晨说的这几条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尤其是要给整个米脂 61万人制定精确的户籍和粮本制度,这个任务量比以前的均田工作要大 10倍都不止。
毕竟均田只要把 1块 50亩的土地分给一户人就可以了,现在却要详细了解 60多万人的信息,想想就知道工作量大得让人咋舌。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制度确实是他们控制粮食消耗的最佳方法。
徐晨似乎看出了刘永的担忧,又接着说道:“你们回去之后,建立一个大型的孵化厂,尽量让本地的农户多养鸡鸭鹅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