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到四个月时间,但这个地区的流民已经彻底看不到了,他们被大同社招募,或是成为了垦荒的农户,或是成为了修路的工匠,虽然这些人依旧生活辛苦,但最起码能吃饱饭,脱离了死亡的威胁,回归了正常人的状态。
同时在路上,陈子龙看到无数大同社成员忙碌的身影。他们带领着当地百姓,齐心协力铸水坝、修水渠、打水井,全力抗旱救灾,这种几万人紧密合作的组织力,团结一心的抗旱精神,他在其他地方根本看不到。
高俊望着干裂的土地,无奈地叹口气道:“老天爷是想逼死俺们陕北人呐!前几年天气就已经干旱得厉害,好歹还能有点雨水,可今年开春到现在,竟然滴雨未下。先生早已告诫延安府各县百姓,要从现在开始积极抗旱救灾。”
陈子龙默默无语,这些日子的所见所闻,他知道从天启四年开始,整个陕北地区的降水量就越来越少,旱灾愈发严重,今年的情况更是糟糕到了极点。仅仅看着道路两旁干裂得纵横交错的土地,就能真切感受到今年对于陕北百姓而言,注定又是一个艰难的旱灾之年。
在大明的其他地区,如果遭遇这样的天灾,那些官员们大多只会选择放任不管,任由灾情肆意扩大。更有甚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还会加重税收征缴,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然而,大同社在占领这些地区仅仅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就能迅速组织起几万人开展抗旱工作。这意味着大同社在短短时间内,就赢得了延安府百姓的衷心拥护和信任。
一时间,陈子龙内心五味杂陈,他不知道该为大明出现大同社这样积极救灾救民的组织而感到欣慰,还是该为这样一个组织的存在而深感忧虑。
毕竟,大同社竟然能如此高效地组织灾民,那么在其他方面,它是否也具备强大的组织能力?联想到此,陈子龙不禁眉头紧锁,心中暗暗思忖:大同社如此强大的组织能力,对于如今风雨飘摇的大明来说,究竟是福是祸呢?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4月 14日。
虽然还没到夏季,但连续两个月的干旱,以让这片土地提前进入了盛夏的状态。延安府张家滩这片土地此时就是热闹非凡,人潮涌动。
大同社在延安府分地的消息,如同冬日里燃起的一把火,迅速在流民群体中传播开来,结果就是开春之后,吸引着无数渴望生存的流民如潮水般向延安涌来,他们想要活下去,想要重新过上正常人的日子。
仅 3月一个月,整个延安府就收纳了上万流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