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巨大威胁。
皖南、皖北都是赵安经营的重中之重,皖北经济虽不如皖南,但皖北紧邻产盐区的苏北,更是进入中原的桥头堡,且还关系漕运安全,赵安就算再怎么养寇,也不可能允许已经加入白莲教的谢、杨二人盘踞在此。
二人为何不肯接受招安,难道是因为赵安给的利益不够?
答案肯定不是!
赵安给的利益已经相当诚意了,可以说是不仅帮谢、杨二人洗白身份让他们成为清朝的中高层军官,还给了他们合法盐商外衣继续捞取盐利,怎么看,能给到的都给到了。
然而二人还是拒绝招安,那只能是一个原因了,就是骨子里不相信官府。
又或许是《水浒传》看多了吧。
招安,是投降主义,投降主义是没有好下场的。
换成赵安,恐怕也会选择不合作。
谁知道你赵大人说话算不算数的,万一人家带兄弟下山来投,转眼就被你活埋了呢?
读书人都黑。
大儒,更“阴”的很,心也狠。
曾、左、李都曾大规模屠过投降的太平军。
而且,谢、杨二人也有不合作的底气。
3000多盐匪看着人数不多,实际战斗力至少顶一万左右清军,再有白莲教的“宗教”加成,当地百姓的支持,想要剿灭他们,赵安至少要抽调一万二千名绿营兵参战。
整个安徽绿营现在有多少兵呢?
皖北的淮北镇约有六千人左右,皖南的寿春镇约有七千余人,加上巡抚直接指挥的抚标,总兵力只有一万五千人左右。
前番皖北大灾时,淮北镇有不少损失,目前战兵实额可能只有四千人。寿春镇倒是没什么损失,但白莲教乱结束后就被赵安以署理巡抚名义调回原驻防区,原因是淮南兵在皖北也是烧杀抢掠,干的坏事不比抚标少。
根本原因就是一个“客”字在做怪。
也是清军的传统“美德”。
只要不是本地的兵,过来之后哪怕是收复失地也要把当地的百姓先屠一遍,不是失复失地单纯路过也会鸡飞狗跳一路。
清廷对此,一贯态度就是默认。
当然,也与前任朱珪因自身困境纵容绿营有关。
兵都叫赵安遣回去了,这会若要重新集结至少得半个月时间。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赵安就以署理巡抚身份于巡抚衙门召开紧急军议。
参加军议的除抚标将领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