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老伙计跟了我四十年,得伺候好它。”胡德山抚摸着榨机的木臂,“你爷说,榨油机有灵性,你对它上心,它榨出的油就香。”月光落在老人佝偻的背上,像撒了层白霜。
第二天,胡小满把机器榨的油倒进锅里炒菜,油烟果然少了,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他想起小时候趴在灶台边,看父亲翻炒菜籽,锅里的噼啪声混着油香,是最好的催眠曲。
超市经理又来电话,说愿意代销古法油,但要换透明包装,贴“无添加”标签。“小胡,这是机会,”经理的声音透着急切,“年轻人就吃这套,包装好看了,再贵都有人买。”
胡德山正在给榨机换木楔,闻言停下手里的活:“要换你换,我这油就用陶瓮装,标签就是‘胡记’两个字,认的人自然认。”他敲下木槌,“当年你爷走街串巷卖油,就靠嗓子喊,‘胡记油,香三巷’,不用这些花架子。”
胡小满没再争辩,默默去仓库翻出些旧陶瓮。瓮身上的“胡记”二字模糊不清,却是他小时候跟着爷爷用毛笔写的。他忽然想,或许父亲说得对,有些东西,包装再新,也不如骨子里的老味道实在。
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天。市电视台的美食栏目来拍老街,记者闻着油香钻进了胡记油坊。镜头对着巨大的木质榨油机,胡德山抡着木槌敲打楔子,金黄的菜籽油顺着凹槽流淌,油香漫了满镜头。
“胡师傅,这古法榨油有啥讲究?”女记者举着话筒,鼻尖沾了点油星子。胡德山放下木槌,指了指铁锅里的菜籽:“讲究火候,三成火炒出青涩,五成火带点焦苦,七成火刚好,香得正。”他舀起一勺炒好的菜籽,“你听,这脆响,就是油的魂。”
节目播出后,胡记油坊的门槛差点被踏破。来的大多是年轻人,举着手机拍榨油机,买油时指定要陶瓮装的,说“拍出来有氛围感”。胡小满在抖音开了账号,直播父亲榨油的过程,标题就叫“百年油坊的最后坚守”,没想到几天就涨了几万粉。
“爹,有人订了五十桶油,要送外地,”胡小满举着手机跑进油坊,“还说要在陶瓮上刻字,当伴手礼。”胡德山正在滤油,粗布滤网下的油滴得很慢,像在数着时光:“刻字可以,别用机器刻,让你娘用竹刀慢慢划,才有股子拙劲。”
胡家婶子果然找出竹刀,在陶瓮上刻“胡记”二字,笔画歪歪扭扭,却透着股亲切。有顾客看见,非要多买两桶,说“这字比印刷的有温度”。胡小满看着订单一天天多起来,忽然明白,年轻人爱的不是老物件本身,是物件里藏着的认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