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
读英文报刊时,他会留意其中关于西方科技进展的报道,试图与理化所学知识联系。
学习中国地理的矿产分布时,他会思考这与化学中元素性质、历史上工业布局的关系。
甚至国文课上学到苏轼《赤壁赋》 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哲理,他也能感悟到其中蕴含的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关系,并将其与数学中“变量与常量”、“函数关系”的抽象概念产生某种玄妙的共鸣。
【叮!宿主成功触发“知识互联”效应!】
【“跨学科理解力”显著提升!知识网络构建度+20%。】
【“元认知能力”提升:能够从更高维度审视不同学科的内在联系,学习进入“系统化”阶段。】
【“飞轮效应”获得“网络增益”:各学科知识相互支撑,形成合力,推动整体认知水平加速提升。】
随着“心流”的频繁出现和“知识互联”的不断深化,林怀安在解题时,开始体验到一种更为玄妙的状态——解题直觉。
周五晚上的数学自习,他面对一道新的乙班压轴题。
题目很长,条件隐蔽。
若是以前,他需要仔细分析良久,才能找到切入点。
但这一次,他只是快速浏览了一遍题目,目光在几个关键词和数据上稍作停留,脑海中便几乎瞬间浮现出一个模糊但方向清晰的思路。
“嗯……这题的关键,似乎在于构造一个等比数列模型,然后利用求和公式的性质……”
这种判断并非经过一步步严密逻辑推理得出,而更像是一种基于大量练习和深刻理解后形成的“条件反射”或“思维惯性”,是一种高度内化的、接近本能的敏锐洞察力。
他顺着这个直觉去尝试,果然迅速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整个过程行云流水,障碍极少。
虽然中间仍有计算和细节需要完善,但大方向完全正确。这就是“精通” 的表现——从“知道怎么做”升华到“一眼看穿本质”。
这种直觉的出现,标志着他的数学思维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他不再仅仅是“解题者”,而开始具备了一点 “出题者”的视角,能够洞察题目设计的意图和考查的核心知识点。
直觉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源于持续不断、且日益精细的复盘。林怀安的“错题本” 早已不是简单的抄录和订正,而是演变成了一个个性化的“思维进化档案”。
周六全天,他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