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二日,周一。
清晨五点,尖锐的生物钟再次将林怀安(郝楠仁)从沉睡中拽醒。
然而,与以往不同,这一次醒来,伴随的不是精神的振奋,而是一阵深彻骨髓的疲惫感。眼皮沉重得像灌了铅,四肢百骸酸软无力,坐起身时,竟感到一阵轻微的眩晕。
窗外天色未明,他却觉得连呼吸都带着倦意。
过去近两周,他像一台上紧了发条、疯狂运转的机器:
每日不足五小时的睡眠、烛光下的苦熬、乙班试题的攻坚、以及“升学沙龙”带来的巨大精神冲击……
高强度、无间歇的运转,终于让这具尚未完全长成的少年躯体,发出了不堪重负的警报。
他强迫自己下床,套上训练服,脚步却有些虚浮。
晨跑时,往年轻盈的步伐变得沉重,肺叶火辣辣地疼,才绕操场两圈,就已气喘吁吁,冷汗涔涔。
他不得不停下来,双手撑着膝盖,大口喘息。
望着灰蒙蒙的天空,一种力不从心的恐慌感悄然攫住了他的心。
“身体……快到极限了。”
他清晰地意识到。《塘沽协定》的悲愤、考军校的迫切,像两条鞭子,驱策他透支着每一分精力。
但此刻,身体的抗议如此真实而尖锐。
“郝楠仁”的现代灵魂深知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林怀安”的坚韧意志也明白 “欲速则不达”的古训。
【警告!检测到宿主身体机能严重透支,处于“过度疲劳”状态!】
【长期效果:学习效率下降35%,免疫力大幅降低,伤病风险急剧升高!】
【紧急建议:立即进行强制性休息与作息调整!否则“飞轮效应”将因过度磨损而停滞甚至崩溃!】
系统的提示音冰冷而急促,印证了他的糟糕状态。
继续硬撑,不仅事倍功半,更可能彻底累垮,前功尽弃。
晨跑勉强完成,效果甚微。
早餐时,他食不知味。
上午的国文课,夏先生讲解韩愈的《进学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当讲到“勤”并非一味苦熬,亦需“思”与“息”的结合时,林怀安心中猛地一震。
“张弛之道……我竟忘了最根本的道理。”
他反思道。
“绷得太紧的弦,终会断裂。”
救国之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