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北平,已是盛夏。
阳光炙烤着大地,知了在槐树上声嘶力竭地鸣叫,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草木蒸腾气息的焦躁与不安。
这种焦躁,不仅源于天气,更源于每个毕业班学生的心头——大考临近,前途未卜。
周五中午,食堂里人声鼎沸,比往常更加喧闹。
但仔细听去,这喧闹中少了平日的嬉笑,多了许多关于未来的热烈、急切,甚至带着几分惶恐的讨论。
高三的学生即将毕业,他们的去留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高二的学生,如林怀安(郝楠仁)他们,则像一群站在河边观望的人,既羡慕学长们即将踏入新的征程,又对自己明年此时将漂向何方感到深深的迷茫与焦虑。
林怀安、谢安平、常少莲、马铃舒四人围坐在一张靠窗的旧木桌旁,默默地吃着简单的午饭——玉米面窝头、熬白菜、一小碟咸菜。
饭菜粗糙,却无人抱怨,大家的心思显然都不在食物上。
他们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瞟向邻桌几位正在高声谈论的高三学长。
那几位学长,是学校里有名的“消息灵通人士”,其中一位戴眼镜、身材高瘦的,名叫陆红喆,是学生会的干事,据说家里有亲戚在教育部任职,对各种升学信息了如指掌。
此刻,他正挥舞着筷子,声音洪亮地分析着局势,周围聚拢了不少高二、高一的学生,如同众星捧月。
“升学沙龙,”谢安平推了推眼镜,低声道,“
每周五中午,陈学长都会在此开讲,算是毕业前的‘传统’了。”
林怀安会意地点点头。他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一次提前窥见未来残酷竞争与多元选择的窗口。
他深吸一口气,对同伴们说:
“走,我们去听听。”
四人凑近了些,挤在人群外围。
陆红喆学长显然很享受这种被关注的感觉,他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演讲”:
“诸位学弟学妹!转眼我们高三就要滚蛋了,临别之际,有些话,有些信息,算是我等‘过来人’的一点经验之谈,希望能对诸位有所裨益!”
他开场便吸引了所有注意力。
“首先,别以为捧着本校的毕业证,就能轻松迈进大学门槛!
如今这世道,粥少僧多,竞争惨烈!”
陆红喆语气沉重,“就拿北平城来说,国立大学如北大、清华、师大,一年招生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