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转为对风险对象的特别关注,抓住关键少数,用最精干的资源取得纳税人最高的纳税遵从,最大限度堵塞税收缺口漏洞。二是要实施差异化递进式风险应对策略。一般要求风险监控部门对风险对象进行高、中、低等级细分,以实现征管资源各有侧重的配置。根据“风险发生概率×造成后果”或“单个预警指标分值×标准值违反幅度”公式计算出风险值,并参考风险矩阵图完成风险分级,校准风险分值。可借鉴国外经验做法,如,澳大利亚在对纳税人实行差别化分类风险管理中,对**险纳税人和重点纳税人实行“一对一”的管理,投入更多的管理资源;对于中等风险的纳税人和低风险的纳税人实行“一对多”的管理,投入的管理资源相对较少。在管理过程中,他们的风险应对战略是:“未雨绸缪总比亡羊补牢好”,“劝说总比惩罚好”。在澳大利亚税务局,风险管理不仅是选案,更重要的是帮助税务局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三是要拓宽企业涉税信息采集渠道。建立与地税、审计、工商、海关、银行、证监会、技术监督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制度,进一步充实企业税源管理信息库,为税收风险管理提供重要的涉税信息。第四,强化风险管理考核。“隐患险于明火。”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执行、监督、绩效”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将监控评价贯穿风险管理全过程,把监督关口前置,提高防控风险的超前性、可控性,解决其滞后性的问题,切实化解风险点、控制风险环节和风险岗位。要组织对风险应对质量的抽样复审审核,就风险应对率和风险应对合格率量化打分,传递给同级绩效管理部门,提出税收管理或风险防控的合理化建议,以风险管理倒逼一个事项甚至一个行业的规范,实现由排除风险点、治理风险面到控制风险源的转化。二是要加快综合治税步伐。搭建统一的第三方涉税信息交换平台,与风险信息情报库无缝对接。要及时监控和通报各环节的运行情况,结合风险监控部门反馈情况,对风险识别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风险等级排序的准确性、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及税收贡献率等进行效果评价,科学计分,三是要真正发挥绩效管理“指挥棒”的作用。要将风险管理各项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落实到岗,做到人人有责,促进防控风险与提高征管水平的有机结合。
第五,建立风险应对团队。实务之中,除纳税服务科部分负责低风险处置,评估科负责中风险、稽查部门承接**险外,应将税源管理部门分为基础事项岗和风险应对岗。前者负责日常管理并为风险应对岗提供情报支持,后者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