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的重镇,是民族文化更新发展的主力军。南宋时期,理学大盛,理学家张栻主持岳麓书院讲席,形成了当时学界很有影响的湖湘学派;朱熹两次在岳麓书院讲学传道,更是奠定了学术鼎盛、文化繁荣的历史局面。如今的岳麓书院,东望湘水,西屏青山。是湖南大学的传统国学教学、研究基地,千年学府还在延续其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的功能,岳麓书院创造了中华文化的奇迹。
严敏如学生一般聆听他的真知灼见,轻声询问:追寻长沙悠久的历史,必定要从岳麓山开始?
是的。他手指着远处道,麓,山足也。岳,指南岳衡山。岳麓山,南岳72峰之末峰。
二人继续朝上迈步。在一个亭子的附近,有一座舍利塔。
他告诉她,舍利,梵语sarira,意为不化的灵骨。塔是供奉有佛骨、舍利子。
一会儿,他俩进入白鹤泉景区,泉上有亭,刻有“鹤去泉仍冽,山深亭自幽。”旁边是整修后蔡公松坡(蔡锷)的墓庐,刻有“再创共和摧帝制,长留浩气壮名山。”
再往上,便是黄兴墓。有联:“血染黄花,魂归岳麓;名垂青史,首建中华。”讴歌了这位与孙中山齐名的伟大革命先驱者。这里树木古朴,弯曲的石径,穿行于丛林溪涧,象是一缕袅袅的香烟飘向天空,又连接凡间。真是“青山有幸埋忠骨”啊,姜德仁有感而发。
他俩信步走到岳麓书院大门口,驻足仰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睥睨时空的对联。
他向严敏讲解:这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始创于唐末,大兴于清代,当时成为全国教育中心。人才辈出,群星闪烁,所谓“中兴将相,十九湖湘。”王夫之、严复、魏源、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谭嗣同等叱咤风云,彪炳史册。青年伟人东曾3次寓居书院的半月斋,问学杨昌济,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从事革命活动。曾在一个雨骤风急雷鸣的深夜,独自从岳麓山顶下来,投宿蔡和森家。蔡母问他为何这样?他说是为了体会《尚书》中所说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流露出一种王者的胆魄与气质。你看,大门两侧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对书院极高的赞誉。中国古文化儒、佛、道三教在此共存,交流融汇,特色独绝。“三教”在最高的人格理想、修养方法上均有相通之处,尤其是三教关于“顿悟”、“渐修”的问题的讨论,成为岳麓山文化史上一段佳话。
严敏阅读过一些宗教书籍,便试作评论:道教最高神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