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拍了拍严敏的肩膀说,“走吧,做个伴嘛,我一个人去多无趣、多孤单呀。”严敏迟疑片刻也上了车,话里有话嘟囔了一句,“我们不是都习惯了孤单吗?”
10多公里的路程转眼就到了。车子在湖南大学门口停下,姜德仁抬头凝视“湖南大学”四个大字感慨地说,他早十多年还是从湖南大学函授毕业才拿到一张大专文凭的,今天还是第一次来母校呢。
如今的岳麓书院,坐落在湖南大学里面,古木参天、庭院深深,可以自由参观的。波涛滚滚的湘江西岸,岳麓山下的清风峡口,一座幽静、古朴、典雅的院落在夜色里显得格外神秘。这里,既有山水相融的灵秀、泉洁林茂的恬静,又有白墙青瓦的素雅、回廊相连的清趣。
严敏跟在他后面,听着他停停顿顿如导游一般谈笑风生诗意的讲解,“岳麓书院发端于朱熹、张栻两位巨儒。950年前的一个秋天,朱熹不远千里从福建来到湖南长沙,在岳麓书院讲堂与其时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栻会讲,讨论《中庸》之义,三日三夜不睡觉。朱、张二人声名远播,听其讲学者极多,据史载岳麓书院门前学徒千余,舆马之众至饮池水立竭,可见当时之盛况。当时的读书人,能有幸亲聆朱、张会讲是多么炫耀的一件事呢。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我老姜来了!”
严敏笑道,“你想作一回朱熹?那我就是那个什么张栻了。”“言重了。那是两个圣人。我们二人,一对凡夫俗子咯。”姜德仁兴致勃勃地感奋,宋代的岳麓山,曾流传着“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民谣,可见时人有着怎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理想追求。因受书院名额限制,不少湖湘之地的求学者以“终生不得卒业岳麓为恨”。
“为什么叫做岳麓?”严敏发问,“你刚才说950年前朱熹来后,岳麓书院才闻名四海,那它以前呢?是锁在春闺无人识啰?”
姜德仁挠挠头,“我可是做足了功课来这里的。这几天在学院网上读了所有关于岳麓山的文章。”他手指向山下说,“岳麓,岳麓,是南岳衡山之麓。麓,山脚也。西晋以前,这里是一个宗教中心。唐代以后,才逐渐成为读书人安顿精神、交流学术的阵地,演变为湖湘文化的滥觞之地。唐末五代,有两位僧人在岳麓山下购书建屋、初建学校。公元976年,谭州太守朱洞应读书人之请,开疆避土,将其建成一所正式的学府--岳麓书院。”
凝聚一代代读书人穷经皓首之梦想的岳麓书院,在历经一千多年历史风雨的剥蚀后,仍然顽强地焕发着温暖的光辉。在这个凝聚着梦想的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