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书院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志向高远、才华卓著的求学者。南宋时期被称为“东南三贤”的著名理学家张栻,倾其心血将岳麓书院打造成闻名全国的理学重镇、湖湘学派的学术基地。南宋的湖湘学派,是那个时代建功立业的骄子。明末王夫之,立志于“六经责我开生面”,后来终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清中期以后,国家饱受内忧外患之苦,岳麓书院学生更是人才鼎盛,从岳麓山下走出去的魏源、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唐才常、杨昌济等,或开风气之先,或创不世之功,均名震天下。
一代代皇朝建立而又瓦解,一个个豪族兴起而又衰落,但是,这个典雅的庭院却保留下来,古老而又常新。到底是什么让岳麓书院竟有如此穿透时空的恒常生命力?
严敏思虑,这也许是一代代求学者执著理想和追求所铸就的。是他们以深沉的忧患意识、凌厉的批判精神、温暖的人文情怀、高贵的理想良知、敢于担当的道义、强烈的使命责任,在长夜青灯的寂寞,楚人怀玉的孤独里,孜孜以求浩繁典籍里寻找人生的意义,镕铸自己的灵魂,担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之责。
姜德仁发出慨言,求学者从遥远的地方汇聚到这清幽的庭院,不只是因为这里的书楼收藏着中华文化的浩繁典籍,讲堂有启人心智的开讲与辩难,祠庙供奉着历代景仰的前贤,更重要的是于此找到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人啊!后人到此重温墨香,向历代先贤、鸿儒巨学致敬,增添“又踏层峰望眼开”的豪情。
严敏感知:朱熹,是一位继孔子之后的文化巨人,两度讲学岳麓书院。在湖南任职期间,他经常是白天理政,晚上过江讲学至深夜,竭力将岳麓书院建设成“道南正脉”的文化驿站。元朝刘必大、刘安仁、吴澄,明代王守仁、邹元标、吴道行。清代车万育、李文炤、王文清等大儒先后在此主持讲席。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经营,才使这所千古常新的书院,焕发出强烈的文化吸引力、教育融铸力和思想创造力。也许求学者寻找自己精神家园只是个人的梦想,但是无数的梦想累积起来,就可以创造文化的奇迹、历史的丰功。
姜德仁被眼前的景色感染,对她叙述:在历史渐进中,岳麓书院逐步演变成为湖湘文化的源泉,成为湖南人的精神圣殿。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独具特色、又居有重要地位的地域文化,在两宋时期,中华文化重心南移与儒佛道文化综合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中,湖湘文化开始成型并崛起。在中国学术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宋元明清时期,岳麓书院一直是新兴学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