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五年的春夏之交,东南沿海的空气里,咸腥的海风都似乎裹挟着无形的铁锈与硝烟味。返回北京接受新任务不过月余,谢文渊便再次南下,其行踪被列为最高机密。他并未回到熟悉的南京或上海,而是直接进驻了位于闽浙交界处一个隐蔽山谷中的前进指挥所。这里,是执行“归鸿之翼”行动的前沿基地,也是直面台海惊涛的观察哨。
指挥所设在一个经过巧妙伪装、依山而筑的坑道体系内,发电机发出低沉的嗡鸣,电台指示灯如同警惕的眼睛,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烁。墙上,巨幅的海峡军事态势图取代了之前熟悉的东南沿海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敌我舰艇活动范围、空军巡逻航线、气象水文信息,以及台岛西海岸可供利用的滩头、渔港、乃至走私者使用的隐秘航道简图。
“归鸿之翼”行动组已然组建完毕,核心成员不过十余人,皆是经历过战火与隐蔽战线考验的精英,精通侦察、通讯、爆破、操舟乃至闽南语。他们清楚此次任务的极端特殊性,沉默寡言,眼神中却燃烧着决绝的火焰。
谢文渊的首要任务,是在不暴露行动意图的前提下,摸清“烛阴”及其背后势力对陈瑞生(归鸿)监控的严密程度,并寻找或创造与陈瑞生取得联系的绝佳机会。这无异于在雷区中寻找一条几乎不存在的安全路径。
大量的情报从各种渠道汇集而来:台报纸上关于“国防部参谋次长”陈瑞生公开活动的报道,往往滞后且经过审查;我方技术侦察部门监听到的、与台情治系统相关的无线电通讯片段,破译难度极大;以及少数几条尚在运作的、非“归鸿”直接领导的地下情报线传来的零星信息。
分析显示,“烛阴”所属的派系在台情报系统内部正加大内部整肃力度,其触角似乎正悄然伸向军方高层。有几份模糊的情报提到,陈瑞生近期参加的某些内部会议似乎有非军方情报人员列席,这绝非正常现象。压力,正在无声地积聚。
“不能被动等待。”谢文渊在行动组会议上指出,“‘烛阴’在暗中收紧绳索,我们必须在他完全确认、并采取行动之前,让‘归鸿’知道我们的存在和意图,至少要让他知晓风险,早做防备,并配合我们的营救。”
然而,如何联系?所有已知的、可能与陈瑞生有关的间接渠道,都已被“烛阴”纳入监控视野,贸然使用无异于自投罗网。必须另辟蹊径。
一天,一份来自对金门敌军官兵心战广播效果的评估报告,引起了谢文渊的注意。报告提到,通过高音喇叭向金门播送带有特定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