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上已经有蜈蚣船等在一边,解下木桩与龙门架的连接绳索,捆在蜈蚣船上,十几人一同划桨,将木桩带到岸边。
如此粗大能挡住海水压力的木料十分难得,还要回收再用。
围堰上,匠人们用同样办法,依次拔出剩下木桩。
而后,白浪仔驾驶大福船,船艉对准干船坞入口,由畜力将大福船拖拽入坞。
干船坞采用浮箱式坞门,通体木质,未注水时,就漂浮在海面上,像一艘怪船。
在大福船入坞后,就由绳缆、蜈蚣船将坞门拖拽到坞口预定位置,而后打开通海阀,注水下沉。
坞门注水下降过程,使用了连通器原理,不需外力注水,坞门下降很快。
坞门两侧都有刻度,有匠人在坞口紧盯刻度读数,一旦接近沉底,就告知操纵通海阀的匠人,转动旋钮,将阀口缩小,令坞门下降减缓,以免底部磕碰损坏。
坞口底部,有与坞门长宽一致的凹槽,凹槽内提前铺放了浸了桐油的麻线、稻草等物,用以保证水密性。
在坞门完全沉底后,干船坞后端的十架畜力抽水器开始传动。
选用的水泵为八台螺旋泵和两台链泵,上端水泵口都连着排水道。通过重力将水排回海面中。
螺旋泵适合抽取带泥沙的浑浊海水,链泵适合在集水低洼处精细操作,两种水泵配合相得益彰。
螺旋泵岸上部分还有特制的链条变速结构,允许以较大的力,较小的转动半径,带动螺旋泵快速旋转,提高排水量,最大程度利用畜力。
这一整套干船坞的设计,部分是大明本来就有的技术,部分是林浅的“发明创造”。
从东墩角往下看,只见干船坞周围,十余个绞盘转动不休,各色绳索交错纵横,眼花缭乱,无数船、人、畜围着干船坞劳作,四个排水槽中,海水如白瀑一般流下,场面极为震撼。
眼见如此景象,颇有种人定胜天的自豪之感。
仅一个干船坞,就靡耗如此多的劳动力,也难怪在明初之后,大明就不再造宝船出海。
众兄弟们都看得目不转睛。
连雷三响都赞叹道:“这场景与军阵有些相似,这一趟倒是没白来。”
周秀才吟诗感慨:“南宋陆游有诗云,‘赭衣凿断海山根,砥柱巍然镇海门。’诗中景象,今日算是见识了。”
陈蛟喃喃道:“怕是当年宝船的船坞,也不过如此了。”
郑芝龙没说话,心中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