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支,专用运输”。然而,诺门罕前线主要野战医院的接收记录却只有“一千七百四十五支”,理由同样是“运输途中出现短暂故障,导致四百零五支药品失效”。
南田立刻追问:“是哪一具车厢?故障发生在具体时间地点?随车医护或押运人员的报告在哪里?”
后勤部接收人员依旧回答模糊,最后以药品损毁,无法操作为由,搪塞过去。
类似的情况开始接二连三地出现:
·一批运往北方的“高标号航空汽油”,清单数量与接收数量之间存在数吨的差额,解释为“自然挥发与管线残留”。
·数车皮用于维修坦克和重炮的“特种合金钢材”,实际到货重量比发货重量轻了数个百分点,被归咎于“测量器具的系统误差和切割损耗”。
·甚至是一些“军用罐头食品”、“冬季棉大衣”,也存在类似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短少。
如果孤立地看待任何一次差异,都可以用“战时运输条件恶劣,不可避免的损耗”来搪塞。
但南田洋子命令手下,将所有发现异常的运输记录,按照物资品类、运输路线。发生时间三个维度,进行归类、汇总和趋势分析。
当一张巨大的、标注着密密麻麻异常数据点的趋势图在她办公室的墙上逐渐成型时,一股寒意顺着南田洋子的脊椎爬了上来。
规律一:路线高度集中。超过95%的“异常损耗”都发生在通往诺门罕方向的几条主干补给线上,特别是经由津浦线转京哈线,以及从大连港经哈大线北上的这两条最关键动脉。
而运往华中、华南等其他方向的物资,损耗率则低得多,甚至很多批次是零损耗。
规律二:品类价值倾向。
出现显著“损耗”的物资,绝大多数是高价值、高需求、管制严格的军用品。
例如,弹药、药品、燃油、精密零件、特种金属。
那些普通的、价值较低的军需品,如普通粮食、煤炭、建筑木材,损耗率则相对正常。
规律三:时间窗口关联。
南田洋子仔细比对了这些异常数据开始出现,并逐渐变得频繁和规模化的时间点。
她震惊地发现,这个趋势的抬头,与运输部副部长陈阳有很大关系。
从他最初以协调物资身份介入运输调度,到后来在吉田病倒后全面接管权力,这些“幽灵物资”的“蒸发”速度和数量,似乎也随之同步“提升”!
南田洋子坐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