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驴车或直接由人力扛走……
整个过程的时机,对接暗号,转移路线,都经过周密的计算和演练。
完成后,列车会继续它的旅程,调度记录上一切正常,仿佛只是一次普通的战时运输调整。
随着陈阳的操作一次次成功,一条隐形的,高效的补给线悄然成型。
一批批宝贵的物资,穿越了日寇严密封锁的铁路网,如同生命的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华北各地抗日根据地,尤其是太行山区的红军总部。
太行山深处,一些部队的弹药储备得到了补充,伤病员因为得到了磺胺等药品而得以挽救,
拆卸的迫击炮被重新组装起来,成为了打击日寇碉堡的利器,甚至还有一些珍贵的润滑油和特种钢材被用于维护和制造武器。
这些补给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力量对比,但在日军残酷的“扫荡”和经济封锁下,无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然而,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陈阳的行动虽然隐秘,但并非毫无痕迹。
首先察觉到异常的,是梅机关的特务。
他们在对占领区“治安状况”的例行分析中,隐约发现了一些不对劲!
某些地区的“土八路”的活跃度和战斗力,似乎并未像预期的那样,随着诺门罕战事的进行和日军兵力北调而显著下降,甚至在局部还有所增强。
虽然他们暂时无法将这与后方的物资运输直接联系起来,但敏感的嗅觉已经让他们产生了疑虑。
其次,在满铁和日军后勤系统内部,一些零星的、关于“物资清单微小偏差”或“调度路线略显迂回”的报告,也开始悄然出现在某些部门的案头。
只是这些报告在“北方优先”的巨大声浪和日常的繁忙中被淹没或者被归结为“战时不可避免的混乱”。
沪市,梅机关!
梅机关的情报网络,如同潜伏在阴影中的毒蛇,对任何一丝异常的气味都极其敏感。
几份来自不同渠道、指向物资流动微妙异常的报告,被谨慎地整理后,放在了副机关长晴气庆胤的案头。
此事牵涉到由内阁、军部和满铁三方背书的“战时特别运输协调本部”,更直接关联到那位新任副部长陈阳。
晴气庆胤不敢怠慢,在获得情报之后立即前往南方运输部。
傍晚时分,他来到陈阳的办公室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领,确保姿态无可挑剔,然后才轻轻敲响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