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后勤系统本身存在固有的漏洞,尤其是在如此高强度的运转下。
陈阳敏锐地利用了这一点,在审批运往“第23师团弹药补给”的清单时,基于该部队上报的“激战损耗”,在核准数量上,额外增加百分之三到五的“计划战损储备”。
这微小的百分比,在数以万计的弹药基数面前,汇聚成的绝对数量是惊人的。
这些“多出来”的弹药,(主要是三八式步枪,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也就是歪把子,以及九七式手榴弹),会被换上印有“关东军后勤特批”,“诺门罕紧急物资”字样的包装箱,混入正品中一同装车。
同样的手法自然也应用于药品,被服甚至罐头食品。
他签字的理由充分无比,“前线战况激烈,补给线漫长,必须预留充足冗余以应对不测。”
当然除了这些军需物资,对于一些更敏感,更关键的物资,如无线电设备,精密仪器,特种钢材,甚至拆解后的迫击炮部件和炸药,陈阳则采用了更精巧的“混装”策略。
他会指示绝对信任的、安插在关键装卸岗位的同志,将这些东西密封在特制的木箱或铁皮箱内,外部标记则伪装成“坦克备用履带板”,“火炮驻锄”(替换零件),“工程测量器材”等!
这些箱子会被巧妙地放置在军列中运输重型装备的平板车角落,或者混入运送“非急需工程物资”的棚车中。
利用日军各部门之间信息不通畅的弊病,把这些东西偷偷转运到红党或者果党买家手里。
当然,物资上车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送达客户手里。
这也是整个计划中最具风险的环节。
陈阳利用其协调的职权,在对北上军列路线进行“优化”时,会刻意规划一些看似合理的“辅助路线”或“临时补给点”。
例如,一列从沈阳出发,满载兵员和弹药的军列,原本应直接经白城抵达阿尔山。
陈阳会在调度命令中注明:“为减轻主干线压力,提高效率,该次列车部分车厢于彰武站进行编组分离,经由通辽线绕行,并于洮南站进行临时补给与检修。”
“洮南”这样的地点,往往就处于活跃的抗日游击区边缘。
当列车按照“命令”在这些站点停靠时,早已伪装成当地劳工,铁路维护人员或者甚至伪满洲国路警的接应人员,便会利用这短暂而“合法”的停靠时间,在夜幕或混乱的掩护下,迅速将标记好的“特殊物资”卸下,转移到早已等候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