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海峡是南夏的咽喉要道,绝不能被红毛夷封锁。”
徐光启立刻组织团队攻关。他们借鉴了古代的“水探”技艺,结合现代的声呐技术,研制出“浑天探雷仪”——这种仪器由水下探测器与船上的显示屏组成,探测器能够深入水下,通过声波探测识别爆破装置的金属外壳,然后将位置信息传输到显示屏上,精准度极高。
排雷设备则采用了遥控潜水器,潜水器上搭载着小型机械臂,能够抓取水下爆破装置,然后将其带到安全区域引爆。同时,科学院还研制出了“诱爆弹”,通过模拟船只的声波信号,诱使水下爆破装置提前爆炸,从而清理出安全航道。
在“浑天探雷仪”与遥控潜水器的配合下,南夏水师的扫雷效率大幅提升。仅仅半个月,马六甲海峡的水下爆破装置就被清理殆尽。红毛夷的阴谋再次破产,他们没想到,南夏的科技研发速度如此之快,竟然能在短时间内破解他们的“黑科技”。
魏沧驾驶着“鲲鹏号”潜艇,再次巡航在南海深处。潜望镜里,南夏的商船队在水师的护航下有序航行,海面上风平浪静,但他知道,深海之下的较量从未停止。红毛夷的科技野心不会熄灭,南夏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守护好这片辽阔的海疆。
徐光启站在广州科学院的观测塔上,望着南海的方向。他手中拿着新一代潜艇的设计图纸,眼中满是坚定。科技的竞逐没有终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也永无止境,当古老的智慧与前沿的科技深度融合,南夏必将在波涛汹涌的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三十八、雪域的回响:藏羌织绣的数字化与边境的科技戍边
雪域高原的深秋,寒风卷着雪花,掠过碉楼林立的羌寨。南夏的科技戍边小队踏着积雪,走进了位于川藏边境的萝卜寨。寨子里的老人们围坐在火塘边,手中拿着织针,正在编织着色彩艳丽的藏羌织绣,鲜艳的红、深沉的蓝、明亮的黄,在粗麻布上交织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的纹样,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
“卓玛阿妈,我们是南夏科学院的,想来向您学习藏羌织绣的技艺。”小队队长林墨恭敬地说道,他的脸上带着风霜,眼神却满是热忱。
卓玛阿妈放下手中的织针,上下打量着林墨一行人,眼中带着几分疑惑:“你们这些带着‘铁疙瘩’的年轻人,也懂我们的老手艺?”她指了指小队成员背上的摄像机、笔记本电脑与3D扫描仪,语气中满是不解。
“我们不懂,但我们想把这些珍贵的技艺留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