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具体的上涨下跌节奏、每一次波动的幅度、峰值与谷值的精确点位,以及一些关键时间节点的市场情绪和突发新闻,与他记忆中的“历史”出现了细微却关键的偏差。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偏差,在动辄使用五倍、十倍甚至更高倍杠杆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上,是足以致命的。
一次判断失误,就可能带来毁灭性的追加保证金通知,甚至爆仓风险。他不敢,也不能将全部身家押注于那些依赖于精确时机和点位的“完美操作”——那更像是一场豪赌。
他只能退而求其次,采取相对稳健、降低杠杆、注重仓位管理的策略,以趋势利润为主,放弃部分极限的超额收益。
虽然依旧攫取了足以让任何投资大师艳羡的巨额利润,但终究未能达到理论上的收益最大化,而且差距很大。
那种感觉,如同手握藏宝图,却因为地图上某些标记变得模糊不清,而不得不绕行远路,错过了最短路径上可能存在的更多珍宝。
为了弄清原因,在斯坦福的最后一年,他利用大学丰富的学术数据库资源和美国此时已相对发达的信息检索系统,以学术研究为名,仔细核对了许多“历史”细节,不仅仅是金融数据,还包括社会新闻、科技突破、甚至是一些名人的生平轨迹。
一个让他最初有些错愕,但深思后却又隐隐觉得在情理之中的事实逐渐浮现出来:
不仅仅是金融市场,许多社会事件的细微脉络、科技产品发布的具体日期、乃至一些局部冲突的爆发时间,也与他穿越前的认知存在着细微的,但确实存在的差别。
更让他心惊的是,这些差别,甚至出现在他穿越之前的时间点。
结论似乎只有一个,且冰冷而确定:他穿越的并非自己原本所在的、那个他认为是唯一“真实”的现实时空。
这里,很可能是一个极其相似,但在无数细节链条上存在差异的平行世界。
这个认知,最初让他心头掠过一丝深入骨髓的寒意和孤独感,但强大的心理素质让他很快便冷静下来,接受了这个现实。
毕竟,他自身的存在,本就是最不科学的证明。
所幸,世界运行的大方向、科技树的主干脉络、以及未来几十年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信息革命的浪潮、东亚的崛起、全球化的大势……这些宏观框架依旧稳固。
他的超前眼光,依然是这个时代无人能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