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耀着刺目的金属光芒。
阳光明的身体靠在舒适的椅背上,思绪却有些飘远,并未留连于窗外的景致。
两年半,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他在斯坦福校园里,以令人瞠目的效率,用一年半时间攻下了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
其研究方向——一个关于早期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的课题——甚至引起了学界不小的关注,有多篇论文发表在顶级期刊上。
随后,他出人意料地接受了斯坦福大学的殷切邀请,担任了一年的客座教授,主讲前沿计算理论。
这段经历,不仅为他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和一张光鲜的履历,更重要的是,为他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身份掩护。
一个醉心学术的年轻教授,总比一个在金融市场翻云覆雨的神秘操盘手,更容易让人接受。
也使得他,可以更从容地,在万里之外,通过电话、电报和偶尔往来的密函,遥控指挥着日益庞大的商业机器,完成一次次精准的资本狩猎。
启明资本,早已升格为业务范围更广、结构更复杂的启明集团。
在他超越时代数十年的眼光和精准到近乎预知的指令下,集团掌控的资产如同被施了魔法般疯狂增长。
通过在全球黄金、白银、原油期货市场的长期布局,以及恰到好处地、在关键时间窗口对美国长期国债进行战略性、波段性的做空。
再加上对几家后来被证明是潜力无限的硅谷科技公司进行的早期风险投资,他的个人财富,已经累积到了一个在八十年代初足以让任何人瞠目结舌的数字——超过十三亿美元。
十三亿美元!
在八十年代初,这是一个足以稳稳跻身全球富豪榜前列,甚至能冲击前十名的惊人数字。
这笔财富所能调动的资源和社会能量,已非常人所能想象。
然而,阳光明深邃的眼眸中,此刻并无太多志得意满的喜悦,反而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遗憾和更深层次的警惕。
这个数字,距离他基于“前世记忆”所设定的最初预期,至少低了一半,甚至更多。
问题,恰恰出在他的“先知”上。
金融市场的大趋势,如他记忆中一样,黄金白银确实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上涨周期,原油价格也因为两伊战争等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居高不下,美国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也确实在他预判的时间点附近,因为美联储坚定的抗通胀政策而出现了大幅攀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