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专利,它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产品品类——“可拖行行李箱”,其价值理应按照未来二十年的全球市场总量和品牌溢价来衡量,而非用旧有的产品价值体系来评估。
萨姆森奈特的团队,显然也是有备而来。
他们的产品开发经理从技术角度指出,实现这种拉杆和轮子系统的大规模、低成本、高可靠性生产可能需要克服的工艺难题,暗示其最终成本可能高昂,会影响定价和市场接受度。
知识产权律师则仔细审阅了专利文件,质疑专利的保护范围是否足够严密,是否存在容易被竞争对手绕开设计,从而推出类似产品规避侵权的风险。
他们试图从各个层面削弱专利的价值,为他们的低价策略提供依据。
谈判陷入了艰苦的拉锯战。
萨姆森奈特方面在马克·詹宁斯的有力反驳和阳光明沉稳态度带来的压力下,将价格艰难地提升到了六百万,随后是六百五十万,但无论如何也不肯再继续大幅加价。
他们的理由听起来也很充分且现实:公司庞大的现金流需要用于维持现有的全球生产和渠道网络,以及市场营销,无法为一项尚未经过市场严格检验的“设计概念”投入过高的风险巨大的赌注。
他们强调,萨姆森奈特的成功是建立在稳健经营之上。
眼见在买断价格上无法达成一致,萨姆森奈特团队退而求其次,提出了独家授权合作的方案,试图以较低的前期成本和风险来获取这项技术。
“如果买断的价格无法达成一致,我们也可以考虑独家授权模式。”市场总监罗伯特主动改变谈判方式,“我们可以按照产品最终零售价的百分之三,支付专利授权费用。这对于一项新设计来说,已经是相当合理的比例。”
阳光明心中暗自摇头。百分之三?这远低于他的预期。
经过又一轮的讨价还价,萨姆森奈特方面将授权费比例象征性地提升到了百分之五。
马克·詹宁斯私下向阳光明暗示,如果继续施加压力,或许还能再争取到一两个点的提升,达到百分之六或七。
但阳光明的内心,更倾向于一次性买断。
独家授权虽然可能带来长期的、源源不断的收益,但充满了不确定性——萨姆森奈特是否会真心实意、不遗余力地推广这种可能冲击其现有产品线的新品类?市场的接受度到底有多快?未来的竞争对手会如何涌现?专利的有效期内能否持续产生高额收益?
这些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去验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