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涛身材瘦高,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话不多,但眼神里透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专注。
两人简单寒暄后,一种同为“幸运的递补者”的微妙认同感,让他们迅速拉近了距离。没有太多时间客套,他们都清楚时间的宝贵,便都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准备中。
这次针对他们五名“插班”递补人员的培训,堪称一场高强度、高浓缩的突击战。
由于第一批确定的留学人员已经进行了长达数月的系统培训,尤其是语言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而阳光明他们则缺失了这部分时间,因此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节奏也更快,仿佛要将几个月的知识强行灌输到他们的脑海里。
每天的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清晨到深夜,几乎没有任何喘息之机。
清晨六点,尖锐的哨声便会准时在楼道响起,催促着学员们起床、洗漱、晨读。
七点整,准时在食堂用早餐,餐桌上也常常是外语交流的练习场。
上午是密集的外语课程,下午是政治思想、保密纪律、外事礼仪等各类专题讲座,晚上则是自习、小组讨论或模拟演练,直到十一点熄灯号响,大脑才能得到片刻的休息。
这种高强度的节奏,让阳光明回想起了当年备战高考时的岁月,但压力和目标却不可同日而语。
外语强化是重中之重。
尽管阳光明对自己的英语,尤其是听说能力极为自信,但他也不敢有丝毫松懈。
培训采用的是沉浸式教学,课堂上严禁使用中文,全部由经验丰富的外教和国内顶尖的英语教师授课。
内容从日常会话到学术交流,从专业文献阅读到论文写作模拟,覆盖面极广。
外教的口语往往带着地道的美国口音或英国口音,语速很快,还会夹杂着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对于习惯了书面英语和标准发音的学员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此外,还要学习所赴国家的一些特定俚语、校园用语和文化背景知识,诸如如何点餐、如何搭乘公共交通、如何与导师和同学进行学术讨论之外的社交等,力求让他们尽快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阳光明凭借其扎实的底子和在图书馆长期阅读原版书籍积累的语感,很快就在同期递补人员中脱颖而出,但他依然不敢怠慢,每晚熄灯后,还会借着走廊的灯光,反复背诵和练习。
政治思想教育和保密教育是另一个核心板块。
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亲自授课,神情严肃,语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