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天,时间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拨快了发条,飞旋着流逝。
阳光明开始仔细地整理北上的行装。
魔都的秋天尚存几分温和,秋风裹挟着黄浦江上湿润的水汽,吹在脸上是凉丝丝的。
但阳光明知道,京都的秋冬是截然不同的模样——那是属于北方的凛冽而干燥的寒冷,风像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生疼。
厚实的棉衣、棉裤是必须要带的,被褥学校会统一提供,但林见月还是坚持给他准备了一床厚实的褥子,用的是今年新弹的棉花,絮得匀匀的。
她说:“北方的冬天,屋里可比咱们这儿阴冷多了,多一层是一层。”
行李的大部分重量,都被书籍和笔记占据。
他站在书架前,目光逡巡,仔细挑选。
几本计算机专业的核心书籍是必带的,砖头一样厚重,还有这几个月来他整理出的几大本笔记,字迹工整,图表清晰,凝聚着他重新梳理知识体系的心血,必然不能丢下。
闲暇时翻看的杂书也带了几本,多是些数学逻辑或者英文原版的技术杂志,权当换脑子用。
生活用品则力求精简,饭盒、毛巾、牙膏、牙刷……林见月一样样帮他清点,再妥帖地打包进那个半旧的帆布旅行袋里。
林见月默默地帮他收拾着,将洗干净的衣物,一件件抚平褶皱,迭得方方正正。
阳光明看着她低垂的眉眼,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一小片阴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歉疚。
出发前一天的晚上,阳光明和林见月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石库门老宅。
这顿团圆饭,意义非同一般。
母亲张秀英使出了混身解数,几乎将菜市场能买到的时鲜货都搬回了家。
小小的灶间里,锅碗瓢盆叮当作响,油烟香气四溢。
红烧肉烧得油亮酱红,颤巍巍的,一看就知火候到了家;白斩鸡皮黄肉白,骨髓里还带着一丝鲜红的血色,旁边配着一小碟精心调制的姜蒜蘸料;
清蒸鲈鱼身上铺着姜丝葱丝,寓意着“年年有余”;还有金黄的蛋饺,象征元宝,圆溜溜的肉圆,代表团圆,这些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小小的客堂间,那张老旧的木桌被摆得满满当当,比过年还要丰盛隆重。
大哥阳光辉一家,二哥阳光耀一家,大姐阳香兰带着红红和阿毛,二姐阳香梅带着晓雯,再加上阳永康、张秀英老两口,以及阳光明一家四口,偌大的前楼挤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