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他的那些目光变得更加复杂:有羡慕,有敬佩,有好奇的打量,也有隐隐的审视。
阳光明尽量保持着平日的谦逊低调,但心底那份按捺不住的喜悦,还是让他的步伐比平时轻快了许多。
《工人日报》的效率果然如张编辑所言,高得惊人。
九月十八日,清晨。
厂区高音喇叭在播放完雄壮的《东方红》乐曲后,短暂停顿,随即播音员那熟悉而激动的声音再次响彻全厂,穿透了机器的轰鸣:
“全厂职工同志们!喜讯!特大喜讯!
我厂赵国栋副厂长秘书阳光明同志的文章,再次刊登在今天出版的《工人日报》上!
题目是——《机器旁的‘老中医’——记细纱保全工李根生的听诊绝活》!
这是对我厂工人阶级技术钻研、岗位奉献精神的崇高礼赞!
让我们向李根生同志学习,也向阳光明同志表示祝贺!”
瞬间,细纱车间成了焦点。
巨大的细纱机隆隆作响,飞旋的纱锭像一片银色的森林。
正在给一台细纱机“把脉”的李根生老师傅,耳朵几乎贴在机壳上,听到广播里自己的名字和外号,那张饱经风霜、总是没什么表情、像块老榆木疙瘩的脸,先是愕然,随即迅速涨红,连耳朵根都红透了。
他下意识地想缩回身子,躲开周围工友投来的如同探照灯般聚焦的目光和善意的哄笑,却笨拙得差点被脚下的油管绊倒。
一个年轻保全工大笑着拍他的背,用带着浓浓魔都腔的普通话喊道:“李师傅!‘老中医’!上报啦!全国都晓得你的本事了!灵光!顶顶灵光!”
周围的工友也纷纷围过来,七嘴八舌地祝贺。
李根生嘴唇嗫嚅着,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最终只挤出几个字:“没有…没有…有啥好写的…”
可那微微颤抖的手,下意识地抚摸着刚刚“听诊”过的冰冷机壳,还有眼中一闪而过的湿润,却暴露了他内心掀起的巨大波澜。
几十年默默无闻的坚守,在这一刻被赋予了无上的荣光,像一道迟来的阳光,照亮了他布满油污的工装。
他只觉得嗓子眼发堵,用力清了清喉咙,弯下腰,更加仔细地检查起机器来,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平息内心的激荡。
九月十九日。
高音喇叭准时响起,声音比昨日更加高亢:
“全厂职工同志们!再传捷报!
阳光明同志的文章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