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不在意外部形象了。”
韩凌明白对方说的是嫌疑人胡子拉碴,思索片刻后开口:“情绪有问题,可能生活出现了重大变故?”
殷运良抬起手指给与肯定:“这是关键,你刚才说嫌疑人可能是受害者的读者,我个人是认同的,那么本案的性质可以说是陌生人作案。
能让陌生人萌生杀人动机并付诸行动,说明他的心理是不正常的,或者因为某件事让他的心理变得不正常,带有很强的偏执和攻击性,世界观非黑即白,失去了同理心。
我们继续下一点,判断嫌疑人需要长期调查戴宾才能确定他的准确位置,再结合他的行为,是否可以以此判断他在生活中没有稳定的亲密关系,或者说以前有过,但断掉了呢?”
韩凌同意:“合理,极度孤独,社交圈狭窄。”
殷运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你觉得他结婚了吗?”
韩凌道:“当然是结婚的可能性更大,不过……也有可能没结婚,若他从小的性格就有缺陷,成年后步入婚姻的难度很高。”
殷运良:“这件事重要吗?”
韩凌:“您的意思是?”
殷运良笑了笑,说道:“先跳过这个话题,我们聊作案动机,当前嫌疑人的作案动机有着模糊性无法判断,假设嫌疑人是读者,作案动机最有可能是什么?”
韩凌回答:“情节是导火索,对此我有想法。
受害者戴宾把自己的妻子肖雨萱写进了里,作为女配角存在,名字叫萧玉,临近结尾的时候萧玉死了,死因自杀,自此差评无数。
这件事,也许和作案动机有关系?”
殷运良迅速整合新信息,思考了几十秒,说道:“你提到的女配角很关键,我们假设萧玉的死和作案动机正相关,接下来思考新的问题。
嫌疑人因为萧玉的死,杀害了作者戴宾,说明萧玉在嫌疑人眼中非常重要,但毕竟是,就算心有不甘也不至于杀人,除非他魔怔了,懂我意思吗?”
聊到这里,韩凌发现殷运良的讨论方式以引导为主,这是在评估自己的能力吗?
“懂。”他点了点头,“萧玉是虚拟角色,但却是戴宾以现实人物为原型创作出来的,对戴宾来说,萧玉既是虚拟的,也是现实的,反过来,萧玉对嫌疑人来说是虚拟角色,但有可能和现实联系上了,所以魔怔。”
殷运良很满意:“对,按照这个思路,萧玉对戴宾来说有现实原型,对嫌疑人来说也有现实原型,有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