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雨变小了,才一起往村里走。
第七天早上,大家又准时来田里喷肥。这次不用苏瑶多教,每个人都熟练得很:配肥的掌握了比例,喷肥的知道避开稻穗,没一会儿就喷完了半亩田。苏瑶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心里暖暖的——要是没有这些乡亲帮忙,光靠她一个人,两天也喷不完十亩田。
喷完肥,苏瑶又拿出尺子量稻穗。这次尺子刚碰到穗尖,她就笑了——7厘米,比第一次喷肥前长了 2厘米,稻穗的颜色也变成了深绿,摸起来也比之前硬实些。她在本子上记:“八月十二,第二次喷施叶面肥,稻穗长度 7厘米,无烧叶,叶色正常。”
之后的半个月,苏瑶每周都组织大家喷一次肥。渐渐地,稻穗越来越长,越来越粗,顶端开始冒出细小的稻粒,风一吹,稻田里泛起绿色的波浪,裹着淡淡的稻香味,飘得老远。村里的孩子们放学路过,都要跑到田埂边,踮着脚看稻穗,嘴里喊着:“今年的稻子好壮呀!”
等到稻穗快要变黄的时候,苏瑶蹲在田里,小心翼翼地掰下一个稻穗,数着里面的稻粒。每穗有 170多粒,结实的有 145粒,她算了算,结实率刚好 85%!正高兴着,县农业局的技术员骑着自行车来了,还带着个巴掌大的仪器。
“苏瑶同志,我来看看你们的稻子。”技术员蹲下来,把仪器贴在稻叶上,屏幕上很快跳出一串数字,他笑着说:“养分利用率到 70%了!比普通叶面肥高了 20个百分点,这灵泉水真是个宝贝!”
苏瑶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喊给田埂上的村民,大家都围了过来。二柱子抢着掰了个稻穗,数着稻粒:“这么多结实的,今年肯定能多收不少!”张婶也笑了,手里的篮子晃得厉害,里面的野菜都掉了出来:“还是苏瑶有办法,不然咱这稻子肯定长不好。”
苏瑶摇摇头,把稻穗放回稻丛里:“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要是没有大家帮忙喷肥,没有这灵泉水,哪有这么好的收成。”她看着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风一吹,穗子晃来晃去,像在点头。
晚上,苏瑶坐在实验室里,把叶面肥的配比、喷施时间、稻穗长度都整理在本子上,还画了张歪歪扭扭的图,从 5厘米到 9厘米,线条一天比一天高。她把本子放在桌上,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纸页上,把字迹映得清清楚楚。
桌角的搪瓷杯里还剩半杯灵泉水,是下午从泉眼挑来的,清冽冽的。苏瑶端起来喝了一口,冰凉的水滑过喉咙,让她想起刚开始配肥的时候,还担心比例错了烧稻子,担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