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是那种大导演,所以安德烈、黑泽明以及王佳卫总能在各种导演排名中名列前茅,太多人受惠于他们的电影技法了。
《乡愁》算是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比较容易看懂的作品,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影片的主角就叫安德烈,职业是一名诗人,这可以算是对导演自身境遇的投射。
因为有英文字幕,魏明看起来没什么难度,更何况他也不是第一次看了。
老包比李宝田的优势大一些,因为为数不多的对白是俄语,老包这个年龄的人略懂一些。
只有李宝田,俄语不懂,英语不会,他只能看画面,但仅仅是画面对他也是一种享受,因为太漂亮了,画面有一种油画般的质感,有种诗意的美。
而且很巧,这部电影里也有用不同容器接雨水的画面,只不过魏明处理的更加浪漫。
李宝田假设评委们也看不懂《放羊班》的故事内容,于是下意识对比起《放羊班》和《乡愁》的画面来。
魏明和那几个电影学院的小子在画面美感上也下足了功夫,《乡愁》有着油画般的质感,画面构图充满巧思,导演尤其擅长使用镜子讲故事。
而魏明更偏爱使用阳光,在《放羊班》的故事里太阳是他重要的叙事道具,还有《种太阳》这么一首插曲。
想着想着,李宝田突然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因为女主角开始脱衣服了,并露出了一侧的雪白。
他扫了一眼包同之,不愧是经常审核外国电影的电影局副局长,这种尺度在他看来完全小意思。
至于魏明就更坦然了,别说只是电影了,就算是真人,昨晚他也见过尝过了。
虽然这个故事李宝田没有完全看懂,但当最后一幕出现,看到男主角和狗坐在地上,身后故乡的小屋置于古罗马建筑物之中,虚虚实实让人难以分辨,这一刻他能切实感受到“乡愁”化成了实体。
电影结束后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喜欢电影艺术的同行和评论家们显然被安德烈的故事和画面所折服,他们交头接耳,交流着这部电影带来的余韵,并盛赞老塔不愧是老塔,每次出手都必是杰作。
然而作为评委之一的苏联大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却深深皱起了眉头,他这次可是带着任务来的。
观影结束,魏明带着梅琳达跟老包和老李正式认识了一下,梅琳达可以说中文,交流没什么阻碍,她还热情地请两个中国人吃了顿法餐。
吃人嘴短,包局更加不能说什么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