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眼睛疾病离开部队,并把在北卡罗来纳州勒琼军营的经历写成了。
通过这篇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朝鲜战争在美国存在感那么弱,以及美国军人和一些普通美国人对这场战争的态度。
“突然卷入了战争,一场摸不着头脑、含含糊糊的战争,要是不耍点花招儿根本就赢不了的战争……这是一场没口号、没赞颂、没英雄的战争,对所有参战的士兵来说,这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的事儿……”
魏明希望能从他的作品中窥探他对中国的态度,不过看完还是不得要领,对志愿军的描写并不多,只能说看不出明显的对中国人的仇恨吧。
接下来还有一个开幕影片观影的活动,作为开幕影片的是苏联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乡愁》,这也是他的第六部电影长片。
在当今可以称为电影大师的导演中,51岁的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算是比较年轻的了,跟他相提并论的都是英格玛·伯格曼、费德里科·费里尼、黑泽明、斯坦利·库布里克这些被写在电影学教科书和历史书上的人物。
把这部电影选做开幕影片也可见戛纳电影节对他的尊重。
只不过此时的安德烈·塔科夫斯基过的并不如意,这部《乡愁》是他在意大利艰难完成拍摄的。
因为他的片子总是被苏联电影局干涉创作,剧本不给过,资金被压缩,拍完了不给放映,搞得他身心俱疲,所以这次干脆跑到国外拍摄。
而苏联电影局的反制手段就是扣住了他未成年的儿子让他们父子不得相见,而且现在还在阻挠干涉这部电影出现在戛纳,直到安德烈去世前他们父子才得以相见。
你要说他的电影是揭露苏联黑暗面的,被这么阻挠干涉也就罢了,可是也没有啊,尽管比较催眠,但魏明也是完整看过他那些电影的。
他的电影不是那种有着明显剧情的类型片,但电影美学这一块确实没的说,无愧于“电影诗人”之称,他对电影艺术边界的探索也深刻影响了诸如拉斯·冯·提尔、丹尼斯·维伦纽瓦、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以及毕赣等导演。
哪怕马丁·斯科塞斯这种在美国已经算是功成名就的大导演在电影正式放映的时候都一丝不苟地坐着,宛如学生在听课。
马丁后来拍的《基督最后的诱惑》就是受老塔《安德烈·卢布寥夫》的启发,在老塔死后他还主持了老塔电影的修复重映工作。
所以一位电影导演在业内的地位很大程度是看你的电影手法能影响多少后面的导演,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