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碰,就让车子从天上掉下来的能力。
这种等级的新能源车,要启动批量生产是一道极为庞大的工序。
要确认生产能力,保障物料供应,严控质量与供应商备用库存,牵扯到上下游供应链极为庞大的备货量与资金流。
而许易要做到发布即发售,意味着要承担提前备货的庞大压力。
这是一种激进的做法,虽然风险高,一旦成功的收益也大。
对外召开发布会,然后首月发售仅备货几十台,到接下来几个月再爬升至几百台、上千台的产能,这么做虽然符合传统那一套,却不符合人性。
把消费者的胃口吊起来,提个车还要等大半年,市场热情便会因此消耗掉。
甚至有些车企,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对外“预热”了。
新车信息,配置信息满天飞。
各种“不小心泄密”,媒体舅舅党。
实则哪有那么多泄密,都是车企的小套路。
提前试探一下,到时候先开预定,预定过后一个月再开发布会大定,各种接二连三的试探消费者和市场预期,降低备货压力。
不是耍猴,胜似耍猴。
…
“各位,接下来就是冲刺的阶段了……”
大会上,许易面向供应商的合作代表人,很诚恳且正式的言语。
“激励的话,想必大家可能也听腻了,冲击高端这条路能不能走成、能做多大多强,依仗大家共勉,万望大家把握生产,严控质量。”
话音刚落,下方立刻有回应。
“许总,我们信你!”
“共勉!!”
……
不少小供应商是跟着星辰一路做起来的。
譬如车内的注塑件、密封件、线束、座椅面料等,都是优先在本地采购。
很多配套供应商是因为有了星辰的大批量订单,才有今天的利润和制造规模。
而星辰对于头部的核心供应商、像高通、英伟达、博世、采埃孚这些,都签订了一年以上的长期采购协议,通过预付定金+缩短付款周期锁定了一部分产能。
对于中小型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则都通过或缩短付款周或预付全款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目的就是为了将产能牢牢控制。
特别是对于芯片和屏幕供应,都是大批量锁订单、再三确认库存,提前屯了一批。
许易可不希望开完发布会,国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