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在明州乃至全省的“知名度”和“分量”,已然不同往日。
许多人主动上前打招呼,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恭敬和讨好。
郑仪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一一颔首回应,脚步却并未停留,径直走向阶梯教室。
周扬紧跟在他身后,目光快速扫过人群。
他在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
果然,在教室靠窗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他看到了刘卫东。
刘卫东独自一人坐在那里,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正看得入神,仿佛周围的喧嚣都与他无关。
他今天穿了一件半旧的深灰色夹克,看上去更加低调朴素。
郑仪也看到了刘卫东。
他没有立刻走过去,而是先和几位熟悉的厅级干部简单聊了几句,然后才仿佛不经意般,朝着那个角落踱步过去。
“刘书记,这么早就到了?”
郑仪的声音温和,打破了刘卫东周围的宁静。
刘卫东仿佛刚从书中的世界被唤醒,他抬起头,看到郑仪,脸上立刻浮现出那种惯有的、让人如沐春风的温和笑容。
“郑秘书长?你也来了?是啊,年纪大了,习惯早点到,找个清静地方看看书。”
他合上书,书的封面是《资治通鉴》(第二十卷)。
郑仪的目光在那本书上停留了一瞬,随即自然地在对面的空位上坐下。
“刘书记真是好学不倦,让人佩服。”
郑仪笑道。
“哪里哪里,消磨时间而已。”
刘卫东摆摆手,语气谦和。
“倒是郑秘书长你,年轻有为,最近明州在你的主导下,气象一新,省委都高度肯定,我们这些老家伙,是既欣慰又惭愧啊。”
他这话说得极其圆滑,既捧了郑仪,又巧妙地把自己放在了“老家伙”、“旁观者”的位置上。
郑仪心中冷笑,脸上却笑容不变。
“刘书记过奖了。明州能有今天的局面,离不开邹书记的掌舵,也离不开像您这样的老领导坐镇支持。我不过是做了些分内工作。”
两人你来我往,说着些冠冕堂皇的客套话,看似和谐,实则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和意图。
研讨会很快开始了。
主讲人是省里一位知名的理论专家,讲的题目是“新时代背景下领导干部的担当与作为”。
内容很精彩,引经据典,结合实际,台下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