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道公文函令不断的从这里发往并州各地。
两日后。
暮春的晋阳,清风微暖。
城门外官道上,一行风尘仆仆的身影引起了守门郡兵的注意。
二十余人,皆是青年男子,大多身着半旧的儒衫,背着书箧行囊,虽面带长途跋涉的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兴奋好奇。
为首一人,约二十出头,面容清朗,气质沉稳,正是当日在太学慷慨呈辞的阮瑀。
他不是太学生,但也出现在了太学生的队伍里。
那日在太学门前慷慨呈辞后回到了蔡府,与老师蔡邕说了几句后,蔡邕便让他也来并州历练历练。
所以,他便与太学生同行而来了。
“站住!哪里人士?来晋阳何事?”
郡兵什长按刀上前,例行盘问,目光锐利地扫过这群书生模样的不速之客。
阮瑀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抱拳行礼:“在下阮瑀,乃洛阳大家蔡邕学生。
身后诸位皆是太学学子,皆来自司隶,豫州等地,我等慕前将军张公威名,感其北逐胡虏,安靖边陲,抚育流民之伟业,特来并州,愿效犬马之劳,略尽绵薄之力!”
他声音清朗,话语间带着读书人的文雅。
“投效将军?”什长眉头微挑,仔细打量了他们一番,语气缓和了些。
“可有凭证?或是引荐书信?”
阮瑀从怀中取出一份名帖和一份盖有蔡邕私印的集体荐书:“此乃我等名帖及蔡大家的私印荐书,以证身份,将军府高门,不敢贸然相扰,故先来郡守府,求见荀郡守,听候安排。”
什长验看过名帖荐书,确认无误,点点头:“既是投效的士子,进去吧,郡守府在城东,沿着主街直走便是,入城需守规矩,莫要生事。”
“多谢兄台指点!”
阮瑀等人连忙道谢,整理行装,怀着激动的心情,踏入了这座传闻中焕然一新的雄城。
晋阳城内的景象,让这些来自帝都洛阳的学子们眼前一亮。
街道宽阔整洁。
商铺林立,招牌鲜明,人流如织,却井然有序。
推车的货郎,挑担的农夫,骑马的吏员,嬉戏的孩童…各色人等穿行其间,脸上少有洛阳常见的麻木或谨小慎微,多是一种带着奔头的忙碌与平和。
空气中弥漫着面食的香气,铁器铺叮当的敲打声,甚至隐约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朗朗书声。
“井然有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