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下囊括三省之地,万千生民百姓,他怎么能久居深宫,只听麾下臣工的奏报呢?
远的暂且不论,就拿久居深宫的朱由检来说。
他虽然号称勤政,但却昏招频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对外界缺乏清晰的认知。
军队困乏,民生凋敝在他眼里,只是奏疏上轻飘飘的一句话而已。
前线虚报战功、中枢党争不断,就连奏疏上的消息也是半真半假。
再加上本身刚愎多疑的性格,所以他只能大量任用宦官,充当自己的耳目。
可太监又能是什么好东西,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偶尔有几个专心任事的,还要被太监给坑死。
正是因为崇祯的例子在前,所以江瀚才打定了主意,无论如何也要亲自出去走走,看看治下到底是不是和奏报里说的一样。
见江瀚态度坚决,众臣也不敢再劝,只得各自领命,回去加紧筹备殿试,以及王驾出巡事宜。
五月初的成都,暑气初显。
今日初五,正是殿试举行之日,汉王府内一片庄严肃穆。
正值辰时,三百余贡士在礼官引导下,正在宫门外静静等候。
放眼望去,人人都穿着崭新的青色襕衫,头戴黑帽、束带,显得十分规整有序。
随着钟鼓声响起,朱红色的宫门缓缓打开,众人在礼官的指引下鱼贯而入,穿过重重仪门,抵达了承运殿外的广场。
江瀚穿着一身赤色王袍,在众臣工的注视下,缓缓登上丹陛,落于王座之上。
在赞礼官的唱喏声中,三百贡士依次有序进入大殿,行三跪九叩大礼,山呼千岁。
礼毕,众人便按名次,跪坐在了早已备好的矮案之后。
桌案上已经摆好了笔墨纸砚,随后便由内侍将密封的试题当众开启,交由王承弼朗声宣读。
“吾王起兵反明,莫不欲拯生灵于涂炭,复治世之升平。”
“而今西南初定,而中原、西北等地屡遭兵燹,民不聊生”
“.诸生饱读经史,深谙治道,问何以安集流民,问何以重振农桑、复兴民生.”
殿试的题目就是一道策论,要求贡生们对如何快速恢复战乱地区的生产与民生,提出可行的方略。
这也是江瀚提前定好的,他倒不是要求贡生们写出多么尽善尽美的策论,毕竟只是一群初出茅庐的士子罢了。
试题背后的政策宣示与思想引导,才是他要传递的重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