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你们也别忘了,减税的粮食已经揣到了百姓的腰包里,他们是有一定抵御天灾的能力的。”
“五十万兵马,即便满打满算,一年所需的粮食也不过两百万石。”
“而那三十万民兵也并非完全脱产,应该是可以支撑的。”
“本王府库里积存的金银、布帛不在少数,军饷方面,短时期内不会缺少军饷。”
“再说了,扩军也并非一蹴而就,分梯次进行即可。”
“第一年将战兵扩充至八万,民兵至十五万;”
“第二年,战兵增至十四万,民兵至二十五万;直到第三年,才完全达成目标。”
“如此循序渐进,财政压力便能减轻不少。”
李兴怀听完,在心中默默算了半晌,这才缓缓开口:
“若是按王上的计划逐年推进,统筹得当,应该可以支撑。”
解决了粮饷问题,江瀚随即看向工部主事庄启荣:
“既然要扩军,你工部方面也要做足准备。”
“刀枪弓弩、盔甲火铳等军械的产量,必须跟上扩军步伐。”
“要是人手不够,那就立刻发文招募工匠,千万不能拖后腿!”
庄启荣闻言面露难色,出列奏报道:
“王上,招募工匠之事还好。”
“眼下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今工部设在成都府和保宁府的两处工坊,产能已接近极限,难以承担更大规模制造任务。”
“当务之急,是寻找一处合适地点,另外开设一处军工坊。”
“最好能将冶铁、锻造、火器制造、甲胄制作等工序集中一处,形成合力,方才能提升效率。”
江瀚闻言,沉思片刻:
“这个好办,既然要另起炉灶,你们就去重庆府綦江县。”
“本王记得,綦江周边既有煤矿,也有铁矿,原料可以就近获取。”
“而且此地濒临綦江,水运便利,正是设立大型工坊的理想之所。”
“这样吧,你们干脆搞一个綦江军器总局出来,规模一定要够大,足以满足未来征战所需。”
庄启荣点点头,躬身领命:
“遵旨,臣回去后就选派干员,前往綦江勘探选址。”
“争取尽快将军器局的架子搭起来,早日投产!”
最后,江瀚又看向学部主事王承弼,吩咐道:
“你们学部也要抓紧。”
“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