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自从发现以来,一直是柄悬在人类头顶的利剑。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皆是闻之色变。
在古代,天花一直是致死率最高的烈性传染病之一,一旦爆发,往往十室九空,哀鸿遍野。
在明末这段动荡岁月,天花的阴影可谓是无处不在。
在大明,天花又被称为“痘疮”或“虏疮”,它不仅肆虐民间,也同样无情地吞噬着统治阶层。
明廷方面就不用说了,陕西、山西,山东乃至北直隶,都曾爆发过天花;
而关外的清廷更是闻痘色变,多铎、岳托、萨哈璘等人,都是染上了天花暴病而亡。
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也是直接死于天花之下。
天花不分贵贱,不论阵营,只是平等地收割着每个人的性命。
因此,对于志在天下的汉军而言,预防天花就成了头等大事。
当然了,瘟疫也不仅仅只有天花,关键在于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疫体系。
对于江瀚所说的种痘法,在场的名医们也并不陌生。
院判张继源细细解释道:
“王上明鉴。”
“这痘疮之症,确有顺痘、恶痘之分。”
所谓的顺痘、恶痘,其实是天花的两种临床表现,也就是小天花和大天花。
小天花症状轻,致死率较低,而大天花通常症状凶险,死亡率极高。
而种痘之法,关键在于痘苗,又分为时苗与种苗两种不同类型。
“时苗者,是取之于天行时痘患者身上的新鲜痘痂,毒性猛烈,接种者易受其害,风险极大。”
“种苗则不然。”
“需要选顺痘、或是顺利康复者的痘痂,将其研磨成粉备用。”
“使用时以洁净棉花蘸取,塞入鼻中,令其发痘。”
张继源侃侃而谈,进一步详述了储藏之法:
“选好痘苗后,需要以纸包妥,置于竹筒,标记日期。”
“寒冬可存三四十日,酷暑则在十五日左右。”
“存放越久,效力越弱,也就越难引痘。”
“尤其切记,不可使用过期之苗,也必须选身体强壮者接种。”
此法关键就在于痘苗的筛选,而“熟苗法”则是最安全的一种法子。
“臣建议,可先选十份良种痘苗,接种十人,选择其中顺痘者的痘痂。”
“然后将其再制成新苗,为百人接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