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出“三辞三让”的戏码,以示忠孝之心。
可他等得起,紫禁城里的皇帝却等不及了。
各地的告急文书,如同雪片般飞来:
西南方向,贵州总兵许成名的求援信字字泣血,言及贼势浩大,省城危在旦夕;
中原腹地,河南、湖广、山西等地,原本偃旗息鼓的流寇再度复出,攻城掠地,搅得官军疲于奔命;
而最让崇祯寝食难安的,则是从东北传来的消息,关外的东虏,竟然对朝鲜正式宣战了!
征伐朝鲜,是皇太极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去年阿济格入塞,其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明廷的注意力,为他调集兵马、准备东征朝鲜创造时机。
结果万万没想到,明廷在宣大、京畿地区的防线根本不堪一击,官兵畏敌如虎。
甚至连总督和兵部尚书都被吓得服毒自尽,远远超出了皇太极的预期,简直是意外之喜。
崇祯九年十月,皇太极在接到满载而归的阿济格大军后,便立刻返回了盛京。
十一月初三,他以大清皇帝的身份,举行了告捷太庙的仪式。
皇太极向老野猪皮的在天之灵,报告了此次阿济格入塞的“辉煌战绩”:
洗劫十二州县,连胜五十八阵,生擒明廷总兵巢丕昌,俘获人畜多达十八万。
随后几天,皇太极大肆封赏了入塞有功的将领,同时也严厉处罚了一批作战不力的官兵。
首当其冲的,便是在昌平之战中,因疏忽大意被溃败明军反杀的清军将领,其部下都受到了严厉责罚。
甚至,还有十多名士卒,因为未能将军械运抵指定位置,从而遭受了鞭刑。
对于一些在牵制祖大寿的关宁军时谎报军功、临阵退缩的行为,皇太极也进行了清查和惩处。
其治军之严,可见一斑。
完成了论功行赏和内部整肃后,皇太极认为,攻取朝鲜的时机已经成熟。
十一月下旬,他正式下达了征讨朝鲜的诏令。
至于出兵的理由嘛,都是现成的。
当初在称帝大典上,那两个朝鲜使者梗着脖子拒绝跪拜的场景,皇太极可一直记在心里,此刻正好拿来大做文章。
于是,他以朝鲜“傲慢无礼、拒不朝贺”为由,悍然对朝鲜宣战。
十二月初一,奉命出兵的外藩蒙古军队陆续抵达盛京。
皇太极判断东征的时机已到,于是他安排济尔哈朗留守盛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