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证据整理、补充调查,然后向大理寺提起“公诉”。
之所以要如此煞费苦心的设计新的监察制度,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分权。
在大明,巡按御史虽然品级不大,但职权极重,号称代天子巡守四方。
如果这巡按御史是个草包,或者是个贪腐之徒,那所谓的巡守四方就会变成一个笑话。
但如果巡按御史发现了问题,同时也会面临不小的困难。
他不仅要走访民情,又要核实证据,还要准备弹劾奏章,最后还可能参与审判。
一身多职,容易疲于奔命,也容易出现疏漏。
而且巡按御史权力过大,集调查、弹劾、审判权于一身,容易滋生腐败,甚至成为党争的工具。
考虑到这些,江瀚才将其一分为三,调查权归属巡按御史、审核权归属稽勋司、公诉权归于审刑院。
这三个机构同属都察院,但又相互独立,它们的报告和结论可以互相印证,也可以互相质疑。
这样便能在监察系统内部,形成有效的制约,防止有人一手遮天。
而对于都察院长官的人选,江瀚也早已经定下了,只是还没正式任命。
他打算让去年保宁府科举的案首吴熙、以及榜眼陈安这两位年轻才俊,分别担任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
主要负责牵头、搭建稽勋清吏司和审刑院的人员班子。
而大量扩招的巡按御史,江瀚则打算从今年的新科进士们中提拔。
让他们从基层监察官做起,也能锻炼锻炼自身能力。
可现在,贵州前线传来的消息,却打乱了江瀚的计划。
大量的州府县令职位空缺,等着人去上任治理。
监察体系固然重要,但若地方无人管理,立刻就会生乱,那便是本末倒置了。
没办法,现在只能把原本用于监察体系的储备人才,先挪到地方治理上。
而且,贵州这地方自古就是蛮荒之地,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放弃上任。
“计划赶不上变化啊!”
江瀚无奈地摇了摇头,随即召来了学部主事王承弼。
对于即将到来的春闱会试,他做出了新的指示,要求学部将审题尺度可以适当放宽一些。
如今贵州新定,急需官吏,最重要的是选拔出一批能立即上任、处理实务的人才。
此外,他还让王承弼提前放出风声,并将策问题目向贵州治理、土司改流、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