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事。”
“为什么官军突然退走了?难道是他们良心发现了?”
“非也,正是因为各路义军在大明境内纵横,替咱们牵制住了明军。”
“尤其是高迎祥、张献忠等人,一把火烧了凤阳皇陵,震动天下,所以才把卢象升和洪承畴的主力给吸引了过去。”
“要不是他们在外面搅动风云,恐怕当初咱们刚入主四川,就要面临朝廷的重兵围剿了。”
“正是因为外部义军的存在,才为咱们赢得了一段极其宝贵的喘息和发展时间。”
一旁的王承弼听罢,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继续补充道:
“李主事所言极是。”
“救高迎祥,不仅是单单救他一人,同时也是为了维系反明大势。”
“自从王嘉胤、王自用等早期巨寇相继败亡后,高迎祥便被各路义军共推为盟主,堪称义军中的一面旗帜。”
“如果真像大王所说,他即将被孙传庭一举擒杀。”
“消息传开后,势必会极大地打击各路义军的士气,恐怕会有不少人心生惧意,望风而降。”
“届时,官军士气必然大振,剿贼气焰更胜。”
“各位好好想想,如果外围的流寇都被平定或者招安了,朝廷下一个全力围剿的对象会是谁?”
王承弼扫过在场众人,斩钉截铁,
“必定是我四川!”
“所以,保住高迎祥,就是保住反明的大局,有利于所有反抗暴明的力量。”
“对咱们来说,更是保住了一道至关重要的外部屏障。”
“为王前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比于武将,文官们的看法显然更加宏观。
救高迎祥,不仅是军事方面的问题,更是出于对全局谋划、政治影响和长远发展的综合考量。
李兴怀掌管农部,深知粮秣民力之艰,所以更倾向于以最小的代价,维持外部有利环境;
王承弼执掌学部,参与遴选人才,眼界自然放在天下大势和人心向背上。
他们很清楚,此时的四川根基尚浅,还需要时间消化成果、积累力量。
一个混乱的外部环境,显然最符合四川目前的利益。
听完麾下文武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江瀚也有了决断。
他其实更倾向于文官们的观点。
无他,高迎祥这面旗帜,现在还不能倒。
要是高闯王死了,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