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灾活不下去,这才冒着被割人头的风险,投奔明朝。
一个叫王肇坤的巡边御史和一个巡边太监收留了这帮蒙古难民,给他们一口饭吃,并将他们编入名册,用来顶替那些给勋贵们干活的京营苦工,负责守陵。
阿济格一听,眼珠一转,于是计上心来。
他对着这群蒙古难民说道:
“也罢,这坟我们也刨不了。”
“你等要是想吃我大清朝的皇粮,就替本王冒个险,跑回昌平城去,想办法打开城门。”
“只要城门一开,我就收编你们,给你们一口饭吃!”
这群走投无路的蒙古难民与阿济格一拍即合,当即答应下来。
于是,这群特殊的内应慌慌张张地就逃往了昌平。
此时,镇守昌平的是太监王希忠和总兵巢丕昌。
面对这群从天寿山逃来的蒙古夷丁,王、巢二人非但没有怀疑,反而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二话不说就将他们全部收入城中。
能干出这事儿,倒不是因为两人愚蠢。
实在是形势所迫,他俩真的没办法了,急需人手来协助守城。
这两人以及驻守昌平的官员们吃空饷实在太狠了,导致麾下根本无人可用。
本来吧,根据朝廷档案记载,昌平应该驻扎有守军三千,天寿山另有蒙古夷丁两千守陵。
但实际上,由于各级上下克扣,昌平城内真正的守军只有可怜的三百人!
而城内的大小文武官员,却多达五十余人!
巢丕昌虽然名义上是一镇总兵,但他麾下能用的战马却只有一百五十余匹。
如此离谱的官兵比例和悬殊的兵力差距,使得王希忠和巢丕昌根本想不出来该怎么守城。
任何一点外来力量都被他们视为增援。
当这群蒙古人来投时,城中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质疑,这帮人是内奸。
他们压根就不敢往那方面想,甚至下意识地拒绝质问。
而昌平的情况,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当初兵部侍郎张元佐,太监魏国征两人的行动不一。
魏国征作为一个太监,对于昌平的内幕可能不是很清楚,所以才表现得勇于任事,按时出发。
张元佐身为一个文官,而且还是兵部的高官,他能对昌平的情况不清楚吗?
恰恰相反,张元佐心知肚明,只要去了昌平就是个死。
所以他才会磨磨蹭蹭的在京城里拖延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