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要求弓马娴熟,实在是太考验骑兵素质了。
有没有什么法子,能让骑兵部队快速成型呢?
江瀚搜遍脑子,想起了瑞典那位古斯塔夫二世的龙骑兵。
虽说在这明末清初的当口,论战争的惨烈程度、装备的精良水准,东方战场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十七世纪最强赛区”。
有明一代,无论是火器战法、装备精良程度、队伍军官比例、火炮密度,都远胜于同时期的欧洲。
在古斯塔夫提出军队职业化、炮兵独立、三列轮射法等战术的时候,
朱棣早就已经带着神机营深入漠北,驱虏平寇了。
明代后期,甚至平均每五十人,就有一门队属的佛朗机速射炮。
但明军大规模使用火器的后果,就是十分依赖后勤保障。
万历过后,大明体制逐渐开始崩溃,后勤更是一团糟。
所以等到天启、崇祯年间的时候,战场形式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辽东的局部战场上,关宁军的小股部队作战十分顽强,时常能打得鞑子抱头鼠窜。
可只要一打数万人以上的大会战,那就必定拉胯。
同时期欧洲的战争烈度虽然比东方战场逊色,但古斯塔夫二世在军事上的创新,尤其是对骑兵的改进思路,绝对值得拿来一用。
江瀚的想法,是把传统的弓骑兵,升级成能骑马冲锋,下马列阵,还能使用火枪持续输出的马上步兵。
要实现这个目标,装备才是关键。
第一就是便于在马上携带和使用的燧发长管马枪;
第二就是能快速连发的转轮手枪。
燧发机构本身的技术门槛其实并不高,明朝称之为“自生火铳”。
对此,兵部侍郎毕懋康在其著作《军器图说》中,就有详细记载。
(《军器图说》是在崇祯八年才问世的,但毕懋康只是一个记录者,并不是发明者。)
江瀚对燧发枪的期待值,其实并不算太高。
他很清楚,光靠这玩意儿,是不可能打遍各路豪杰的,也不可能彻底淘汰冷兵器。
真正能彻底淘汰冷兵器的,得是米尼弹、火帽加上线膛火枪的组合。
不过对于骑兵来说,能在马上多打出一颗子弹,多一分火力压制也是好的。
边军最喜欢用的是三眼铳,这玩意儿远程可以开火,近战能当大锤使。
但论起远程火力,最终还是得依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