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中,会特意宰杀牲畜,将鲜血涂抹在草束之上,让马匹嗅闻;
甚至会将羊肠铺在地上,驱使战马反复在上面驰踏,使其不再畏惧腥秽。
训练的后期,还要让马匹习惯踩踏用稻草扎成的、形态各异的“尸体”。
(杀羊取血,涂于草束,令马嗅之;铺羊肠于地,驰踏其上不避腥秽。月余,则见尸、闻血而不惊。)
触觉脱敏,则是更具对抗性的训练。
训练时,会预先在马场中放置大量手持木枪的草人。
骑兵要不断地控制胯下的战马,接触、冲击这些草人,消除其对碰撞的恐惧。
等这一系列的脱敏训练都做完了,至少也得一两个月的时间。
可这还没完。
脱敏成功,仅仅只代表马匹可以被牵上战场了。
之后还得进行更为复杂的实战模拟训练,将马匹的战场行为彻底固化为本能。
众所周知,马是群居动物,天生就带有协从性。
没有经过训练的马匹,在奔跑时互相之间的距离,会本能地靠得很近。
而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种极近的距离是非常致命的。
所以,骑兵需要让马匹习惯,在冲锋时,将互相之间的间距,控制在一丈二尺左右。
这样既能形成集群优势,又能避免互相拥挤,方便骑兵辗转腾挪。
等马儿熟悉了距离后,就到了最后一步,实战演练。
选精骑数十,披甲持械,模拟对敌冲杀。
或佯败奔逃,令马追逐;或突然鸣金收兵,令马急停。
马儿如果出现惊慌失措,那骑兵就需要紧控缰绳,厉声喝止,然后再反复演练。
骑兵的作战方式,绝不是后世影视剧里展示的那样,大兵团集群冲锋。
经过这一连串的训练,每个骑兵都精贵着呢。
如非必要,是不可能轻易去冲击早已摆好了阵型的步兵方阵的。
明代不同于宋代,全副武装的具装甲骑极少,大多数骑兵都是以弓马骑射见长。
因此,也更讲究多梯次、小分队的连续进攻;要求做到前队无功,后队再上,攻势连绵不绝。
这对于骑兵和马匹之间的配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整个过程,是一个非常精细,且极为漫长的过程,一点也急躁不得。
有句话说得好,“躁进则马胆裂,徐图乃可成良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