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可以过来。”
陈秉文几乎没有犹豫:“好。你过来,我们当面谈。”
事实上,在陈秉文心中,对屈臣氏的深度改造是必然要进行的一步棋。
之前一段时间,由于刚刚完成收购和初步整合,为了稳定人心、熟悉业务,他没有对屈臣氏的管理层和经营架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仅仅是在产品SKU和生产线上做了一些调整和优化。
屈臣氏原来的经理徐世文,能力上守成有余,但开拓和创新明显不足,这也解释了为何屈臣氏在过去这么多年里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只能守着基本盘缓慢增长。
经过这几个月的磨合,屈臣氏上下基本已经融入了陈记的管理体系,时机逐渐成熟,是时候推动更深层次的变革了,这其中必然涉及管理人员调整和整体架构的优化。
马世民主动选择屈臣氏,并提出改造计划,正契合了他内心的步骤。
一小时后,马世民坐在了陈秉文办公桌对面。
他他没有过多客套,直接将一份不算太厚,但内容详实的计划书放在桌上,推到陈秉文面前。
陈秉文拿起计划书,快速翻阅。
里面没有太多虚话,直接切入核心:先是尖锐地指出了屈臣氏现状的不足——品牌老化、产品结构单一、盈利模式依赖传统项目、管理效率低下。
接着,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先整合,后分拆,全球扩张”的三阶段战略。
计划书的核心观点非常明确:第一阶段,优先整合陈记食品和屈臣氏。利用屈臣氏现有的渠道网络,大力铺货陈记的瓶装糖水、功能饮料等产品,快速提升销售额和渠道活力。
同时,用陈记这些畅销产品为屈臣氏门店引流,增加客流量,并利用自有品牌产品的高毛利改善屈臣氏的盈利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双方供应链的优化、屈臣氏品牌的年轻化重塑以及管理团队的磨合。
等协同效应最大化,两者都长到足够强壮时,再果断分拆。
制造端(陈记食品)专注研发和生产,甚至可以承接外部代工订单;
渠道端(屈臣氏零售)则轻装上阵独立上市,以品牌授权和加盟为主,疯狂在全球复制扩张。
计划书的最后几页,甚至附上了粗略的财务预测和估值模型,清晰地展示了“先合后拆”策略下,两家公司的估值通过这种方式,将远超分别发展,预计将达到2.25倍。
陈秉文合上计划书,抬头看向马世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