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的规格、口味、包装、甚至渠道专供装,都会产生一个独立的SKU。
同是杨枝甘露,300毫升玻璃瓶装是一个SKU,5升餐饮桶装就是另一个SKU。
同是原味“脉动”,250毫升标准瓶是一个SKU,如果推出125毫升迷你罐,那就是一个新SKU;
SKU这种管理模式,最先是六七十年代被美国超市、百货公司等在产品的仓储管理中发明,并开始应用。
九十年代引入华夏后,从此成为产品销售和仓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
陈秉文清晰的记得,可口可乐每月动销 SKU约 4800个,百事可乐品牌约6000个。
即便是红牛这种功能饮料,PET瓶装、易拉罐装,原味、无糖、果味、增强型等所有SKU加起来,也有40个左右。
而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为了持续匹配不同人群、不同场景、不同渠道。
陈记目前的产品线,能够摆在货架上卖的,说白了就两大类:瓶装糖水和“脉动”功能饮料。
糖水这边,花样要多些。
椰汁西米露、杨枝甘露、红豆沙、绿豆沙、芝麻糊,算下来有五六种口味。
包装上也分了两种:一种是玻璃瓶装,主打商超和便利店。
另一种是大桶的散装,主要供应给茶餐厅和糖水铺。
虽然看起来品类不少,但在专业的角度看,这其实没增加多少真正的管理单元。
真正让他在意的是“脉动”。
脉动功能饮料现在是公司的现金奶牛,增长引擎。
但它的结构异常单一。
口味上,为了适应不同市场的偏好,确实做了区分:日本市场是一种特有口味,北美测试市场是另一种,而港岛、新加坡、东南亚和韩国共享第三种基础口味。
但归根结底,它们全是250毫升的PET塑料瓶装。
按照SKU来计算的话,只能算成三种。
但这三种脉动功能饮料,规格、包装完全一样,本质上只是同一个SKU的轻微变体,并不能真正分散风险。
这就意味着,抗风险能力极差。
一旦市场风向变化,功能饮料热度下降,或者出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公司所有的鸡蛋都在“250毫升PET瓶”这一个篮子里,收入会瞬间暴跌,没有其他产品能立刻补上缺口。
甚至只要250毫升PET瓶断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