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刀真枪的对抗中积累经验。”
基于这个思路,他做出指示:
让新整编的新兵先接受基础训练后,随后参与到小规模战斗中,检验训练成果,锤炼实战能力。
这个指示一出,独立支队根据地周边的日军据点和炮楼,瞬间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日伪军们发现,每天清晨,炮楼外的铁丝网总会被剪断几道。
白天外出巡逻的小队,时常会在半路遭遇冷枪,有去无回。
到了晚上,更是连睡觉都得睁着半只眼,生怕八路军摸黑偷袭。
渐渐地,据点炮楼视野之外的区域,彻底成了日军的“禁区”。
没人敢轻易踏入,哪怕是寻找水源或砍伐木材,都要凑齐一个班的兵力才敢出门。
日伪军们无时无刻不在提心吊胆:
远处的山坡拐角、路边的草丛、甚至是村口的老槐树后,都可能突然冒出八路军的身影,随之而来的便是密集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
到了夜里,风吹得树木摇曳,影子投在炮楼的墙壁上,都能吓得哨兵慌忙开枪示警。
偶尔有夜鸟飞过,翅膀扇动的声音,也会让炮楼里的日伪军们心惊胆寒。
一时间,整个区域的日伪军都陷入了“草木皆兵”的境地。
可即便如此谨慎,也挡不住独立支队的攻势。
对独立支队的主力部队来说,攻打这些孤立的据点炮楼,简直跟“吃饭喝水”一样轻松。
凭借灵活的战术和充足的火力,很快就能拿下一座炮楼。
就连根据地的地方武装和民兵部队,也敢主动谋划日军的炮楼了。
当然,民兵们清楚自己的实力:
他们没有重武器,仅凭步枪和手榴弹,根本攻不下有机枪驻守的砖结构炮楼。
但他们有更聪明的办法——不打炮楼,专打补给。
日军的炮楼是砖石水泥建,可给炮楼送补给的运输队可不是。
民兵们分成多个小队,在运输队必经的山路、河道旁设伏,要么抢夺粮食和弹药,要么干脆破坏运输车辆和船只,硬生生断掉了炮楼内日伪军的补给线。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炮楼里的日伪军断了粮,别说端起机枪打仗,就连站都站不稳。
日军也曾尝试派兵驱赶袭扰的民兵,但民兵们有一项“绝技”——摇人。
一旦遇到日军大部队,民兵们打不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