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就再也没有书信往来了。陛下若不相信,臣愿告老还乡,以证臣之清白。”
徐光启心中觉得这简直是天降横祸。他一直以为徐晨是忧国忧民的贤士,在知道徐晨在米脂大范围推广红薯、土豆、玉米三种作物抗旱之后,而且推广面积比他在天津卫做的都要大,他都有打算向朝廷举荐徐晨的想法。
结果他刚派一个学生去了米脂,那学生就写书信告诉他,徐晨带领大同社造反了。没多久,他又听到了徐晨攻占了延安府,攻占了榆林镇,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和他书信往来的那个徐晨。
因为有陈子龙的书信,他对于徐晨和大同社的事情,徐光启了解得比天子和其他大臣更深。他知道徐晨和一般的反贼不同,他要带领一群读书人建立大同世界,所以才会有这么多读书人追随徐晨。
不过,徐光启也不看好徐晨的想法,公天下已经是几千年前的事情了,在王莽改制失败之后,历代的儒生已经彻底放弃了回归三代之治的想法,他也不看好徐晨的未来。
御史薛国观冷笑一声,讥讽道:“谁知道徐尚书这告老还乡之后是不是想去投靠贼寇?说不定他早就和那反贼徐晨勾结在一起了。”
崇祯帝也是一脸怀疑地看着徐光启,眼神中充满了警惕。
这时,韩爌严肃地说道:“陛下,人心隔肚皮,想来徐尚书也不愿意遇到像徐晨这样的叛逆。如果连这都要处罚,现在关中拥有的叛逆何止十万,那是不是要把整个关中的大小官员全部以通匪之罪论处?这样做只怕会引起朝廷上下的恐慌,不利于稳定局势。”
崇祯帝听了,想了想后说道:“礼部尚书识人不明。朕就不处罚你了,告老还乡去吧。以后要谨慎交友,莫要再犯如此错误。”
徐光启无奈地叩首道:“臣叩谢陛下。”说罢,他缓缓起身,眼神中满是落寞,一步一步地退出了朝堂。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3月17日。
长安城三边总督府。
一个太监打开圣旨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惟赏功罚过,朝廷之大典;惩恶劝善,帝王之深心。尔杨鹤起自戍籍,累迁至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兵部尚书,本以老成起用,素称持重,然膺剿寇之任,竟无戡定之能。剿抚失策,坐视流毒三省;奏报不实,虚糜粮饷百万。延绥告陷而束手。~~致使流寇蔓延,民生凋敝,岂非玩寇养奸之咎乎?
兹据都察院会勘明白,本当重典,念其耄年远戍,特从宽宥。着革去太子少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