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斤的小炮,射程近得可怜,说是火炮,其实不过是投石车的升级版罢了。
这是因为大明所面临的敌人与西方截然不同。明军主要的对手是草原上飘忽不定的蒙古骑兵,为了能够追上这些骑兵,明军的火炮不得不追求机动性,以便在战场上能够快速移动,及时提供火力支援。所以,明军的火炮普遍较轻较小。
而在遥远的西方,火炮最初的设计目的是用来攻陷坚固的城堡。传说中的乌尔班大炮,重达几万斤,就是专门为了攻克君士坦丁堡那坚不可摧的城墙而打造的。
徐晨的这些火炮,无论是威力还是射程,都已经接近葡萄牙人卖给明朝的红衣大炮,远远超越了这个时代大明的火炮水平。这些重型大炮的出现,给了肤施百姓巨大的震撼,同时也在他们心中燃起了强烈的胜利希望。
然而,徐晨此时却微微皱着眉头,心中有些不满。在他的设想中,一年制造个百十门火炮并非难事。但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封建时代手工作坊的生产效率之低,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制造一门铁炮,工序繁琐至极。首先要用木头精心铸造一个木模,这个木模的尺寸和形状必须精确无误,否则后续的工作都会受到影响。接着,根据这个木模,用黏土小心翼翼地覆盖其上,制作一个泥模。
这还不算完,泥模制成后,还需要花费一两个月的时间让其自然阴干。只有完成了这些前期准备工作,才能真正开始铸炮。也就是说,从准备工作开始到铸造出一门火炮,前后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
更为麻烦的是,泥模是一次性的,用过一次就无法再使用。如果要铸造下一批火炮,就必须重新制作泥模,一切又得从头开始,再等上三个月。
大铁锤和他的工匠们,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日夜操劳,不辞辛苦,除去一些废炮,合格的火炮却仅仅铸造出了 30门火炮。这样的效率,让徐晨心急如焚。
无奈之下,徐晨决定给大铁锤“开挂”。他找到大铁锤,详细地讲述了铁模铸炮法。这种在封建时代堪称最先进的铸造技术,徐晨在历史书上曾有过印象。他记得历史书上还专门提到过,多少王侯将相的事迹都没能载入史册,而这个铁模铸炮法却被记录了下来,可见其珍贵程度。
好在,这批新火炮按照徐晨的命令进行了改进。工匠们在火炮上添加了能上下移动的调节器,使得火炮在射击时可以更加精准地调整角度。同时,火炮架也得到了优化设计,结构更加稳固,机动性也大大增强。
随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