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为自己打破贸易壁垒,以占据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反观大同社下属的工匠和农户,在思想上还没有这般觉醒。这些商人却在朦胧之中,懂得想办法驱动大同社都督府为自己谋取利益。不得不说,他们不愧是这个时代的版本之子。
而徐晨忽然意识到,大同社目前还缺乏一个能够有效沟通民间、汇聚各方共识的机构。
以往的封建王朝模式,自然不需要这种机构,皇帝本身就是汇聚整个王朝意识的共同体。
但他已经不打算再复制一个封建王朝了。那么建立这样一个凝聚共识的机构,此刻便显得势在必行了。
不过,当下最要紧的还是即将到来的榆林之战,战后再和刘永,李文兵等人商议。
徐晨思索片刻后说道:“我们大同社讲究的是有付出必有收获。这样吧,你们捐献的银子就作为战争债券。如果这一战胜利了,你们可以获得三成的利息,我们大同社以战利品来偿还这笔战争债券;要是不幸战败了,这些战争债券则成为废纸。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愿意,愿意,当然愿意。”商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他们本来就是打算捐款,只要徐晨收下了钱,他们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现在捐献的银子变成战争债券,还有可能获得利息,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意外的收获了,哪里还会有什么不愿意的呢?
更关键的是他们对大同社有信心,对徐晨有信心,护卫队刚成立的时候就能以少胜多战胜榆林卫,现在兵精粮足,就更没有道理会失败了。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9月 29日。
阳光洒在肤施城的每一个角落,城池当中到处都是回荡着振奋人心的战鼓声音。城中的居民全部来到军营附近,来送别即将踏上战场的家乡子弟兵。
随着激昂的战鼓声响彻云霄,孙可望的骑兵团作为先锋,率先踏上征程。
骑手们身着轻便而坚固的铠甲,手持锋利的长刀,胯下的骏马膘肥体壮,马蹄刨地,发出阵阵嘶鸣,仿佛也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战斗气息。在战鼓的激励下,他们如同一股黑色的旋风,缓慢出营地,而后快速向北方前进。
骑兵团之后,是整齐排列的一团、二团、三团士兵~~。这些士兵身着崭新而漂亮的军服,那鲜艳的色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他们步伐整齐划一,犹如一个紧密的整体。长枪稳稳地扛在肩上,枪尖的刺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冰冷而耀眼的光芒,仿佛在向世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