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干旱四年了。这四年间,庄稼颗粒无收,几百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今只能靠吃草根、啃树皮勉强维持生存。整个陕西的局势,就如同堆满了干柴,局势极其危急。张三、徐晨等人造反,就像是点燃了这堆干柴的火星。若是再不想办法尽快扑灭,恐怕整个陕西将会遍地都是反贼,局面将彻底失控。”
杨鹤听后,只能无奈地叹口气:“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啊。辽东战事胶着,迟迟不能平定,全国各地的百姓也只能在沉重的赋税下苦苦煎熬。”
不过,杨鹤很快振作起精神,目光坚定地说道:“但无论朝廷有多难,我辈职责不能忘,事情还是要努力去做。之律兄,你且说一说大同贼寇的事情吧。在我看来,他们才是陕西动乱的核心所在。只要能够成功招抚他们,陕西不但可以恢复安稳,而且朝廷还能得到一支精兵。
要是徐晨愿意投靠朝廷,本督愿意亲自带领他们奔赴辽东,征讨那努尔哈赤。到时候,徐晨也能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如此一来,岂不是两全其美之事?”
杨鹤在来陕西的这一路上,经过反复思考,已然想好了平定陕西动乱的策略,那就是剿抚并用,以抚为主。在他心中,陕西这些造反的百姓,大多是因为活不下去才被迫走上这条路。就拿大同的反贼来说,他们即便占据了整个延安府,却并没有肆意扩张势力,甚至对朝廷的官员也没有大开杀戒。从这些迹象来看,杨鹤觉得这些人心中还是对朝廷存有几分敬畏和期盼的,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招抚的想法。
岳和声听闻杨鹤想要招降徐晨,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怕现在总督还不知道徐晨要干什么吧。
思索片刻后,他吩咐自家一个家丁,取来两份报纸,恭敬地递给杨鹤和张鲸梦两人,语气郑重道:“总督大人,你们只要看了这份报纸就明白,大同的贼寇只能剿灭,绝不能招抚。”
杨鹤听闻,脸上浮现出好奇之色,微微皱眉问道:“大同宣言?”说罢,便迫不及待地接过报纸,一目十行地浏览起来。随着目光在报纸上快速移动,他的脸色逐渐变得越来越难看,原本平和的面容上涌起了愤怒的阴云。
看到最后,杨鹤终于忍不住勃然大怒,双手用力拍在桌子上,震得茶杯都晃动起来,大声骂道:“徐晨狂妄之极!他不过是一个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居然妄图推翻我儒家的根基,更是敢讽刺我大明历代的天子。如此行径,简直是无君无父,不忠不孝!”
一旁的张鲸梦看完大同报后,也是满脸吃惊之色,不禁喃喃道:“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