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大明内部腐败之风盛行,已然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就说那发粮饷一事,从户部到兵部,层层克扣;兵部到总兵,又要雁过拔毛;总兵到参将,依旧不放过一丝一毫。如此下来,最后落到底层小兵手中的钱,能有个三成,那都算是祖上积德、祖坟冒青烟了。
内部腐败不堪,可大明王朝面临的军事压力却丝毫不减。开国之时,明军四面出击,倒也威风凛凛。可自从土木堡之变后,便只能闭关自守。即便如此,大漠的蒙古人依旧屡屡犯边,甚至好几次都杀到了北京城下。
尤其是那九边之地,军事压力异常沉重。这也逼得基层的武将们,不得不保留一定的军事力量,以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事。
上头拨下来的钱本就不够,可仗又不能不打。无奈之下,这些武将们经过一番摸索实践,最终发展出了家丁制度。反正钱不够,那就把有限的银子都集中起来,用来豢养家丁。
至于其他九成的士兵,便当作农奴兵使唤。打仗之时,家丁作为主力冲锋陷阵;若有幸得胜,这些农奴兵便去打扫战场;一旦战败,那这些农奴兵便充当靶子,吸引敌人的火力,而家丁们则趁机骑马逃离战场。
只要家丁队伍不遭受损失,自家的根基便还在。再招募一批农奴兵,稍加训练,战斗力很快便能恢复如初,而且还可以趁机向朝廷要抚恤,可谓是一举多得。
靠着这套战术,那些装备精良的有甲家丁,对付无甲的蒙古人,倒也能打得难解难分。
钱也赚了,九边的防线好歹也能守住。在大明官员们看来,这也算是花小钱办大事了。
可这带来的恶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九边之地全面军阀化。朝廷账面上看似有不少军队,可实际上大多是毫无战斗力的农奴兵。而那些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的家丁,都牢牢掌握在将门世家手中。
这其中,军阀化最为严重的当属辽镇。想那李家巅峰之时,圈养了3000家丁,这便是辽镇的主力。可当这些家丁被消灭殆尽之后,拥有十几万军队的辽镇,也不过是徒有其表,名存实亡罢了,被努尔哈赤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贺人俊想到大同社那庞大的产业咬牙道:“赵兄,你若有一个家丁折损,我给你补200两银子;若有受伤的,我给你补100两。”
赵宝国听闻,微微一惊,道:“贺兄这本钱下得可真不小啊。看来那徐晨把贺兄得罪得不轻啊。”
贺人俊咬牙切齿,眼中满是怨毒:“某的族弟贺彪,就死在了大同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